口蹄疫aftosa(屬一類傳染病)俗名“口瘡”、“闢癀”,是由口蹄疫病毒所引起的偶蹄動物的一種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主要侵害偶蹄獸,偶見於人和其他動物。
口蹄疫的主要臨床表現:
不同動物發病後的臨床症狀基本相似,體溫40~41℃,食慾不振或不食,精神沉鬱。牛呆立流涎,豬臥地不起,羊跛行;唇部、舌面、齒齦、鼻鏡、蹄踵、蹄叉、乳房等部位出現水泡;發病後期,水泡破潰、結痂,嚴重者蹄殼脫落,恢復期可見瘢痕、新生蹄甲;
口蹄疫的流行特點: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沒有明顯的季節性,但由於氣溫高低、日光強弱等對口蹄疫病毒的生存有直接影響,而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交通情況、環境狀況、飼養管理等不盡相同,導致口蹄疫流行在不同地區表現不同的季節性。一般冬、春季較易發生大流行,夏季減緩或平息。有的國家和地區以春、秋兩季為主。豬口蹄疫以秋末、冬春常發,春季為流行盛期,夏季發生較少。
口蹄疫病畜舍、汙染物及其環境的消毒:
口蹄疫病毒可隨感染髮病畜的糞便和分泌物排出而汙染畜舍及周圍環境。對畜舍內外先噴灑消毒液,清掃、清洗後再消毒,對地面和各種用具等徹底沖洗,並用水洗刷畜舍、車輛等,對所產生的汙水進行無害化處理,清洗乾淨後可用消毒液噴灑的方式消毒;對金屬設施可採取火焰、燻蒸等方式消毒;畜舍的墊料、糞便等作深埋、堆積發酵或焚燒處理;畜舍附近場地、溝渠用石灰、漂白粉等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