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孢子蟲引起的動物源性寄生原蟲病。臨床上以腹痛、水瀉、發熱為主要特徵。以前僅見於牛犢、羊羔、雛雞、火雞、豚鼠等動物。1975年起始有人體感染的報告。本病呈世界性分佈,中國也有少數病例報告。易發生於免疫功能低下的人,常與動物接觸的獸醫和農民也可受染。兒童及青少年的感染率較成人高,在某些西方國家的同性戀者中,發病率也較高。也是某些患者的致死性併發症之一。
隱孢子蟲屬頂端複合體動物門,孢子蟲綱,球蟲亞綱,真球蟲目,艾默氏蟲亞目,隱孢子科,目前認為寄生於哺乳動物的隱孢子蟲有鼠隱孢子蟲和小隱孢子蟲兩種。其生活史中的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階段均在同一寄主體內進行。人或動物食入感染性卵囊後即可發病。卵囊被吸入後也可引起肺隱孢子蟲病。卵囊呈卵圓形,大小為2~6sm,內含4個子孢子,經消化液作用後,子孢子脫囊而出,並附著在腸粘膜上,於上皮細胞內發育成滋養體,然後演變為含8個裂殖子的裂殖體。裂殖體破裂後,裂殖子再侵入其他上皮細胞。第二代裂殖體內僅含 4個裂殖子,除繼續進行裂體增殖外,一部分發育成雌、雄配子體,分別產生雌、雄配子。雌、雄配子結合形成合子,然後發育為卵囊隨糞便排出,由於蟲體的毒素和代謝產物及蟲體的直接刺激作用,使小腸粘膜絨毛萎縮變短甚至消失,隱窩加深,絨毛上皮細胞胞漿內出現空泡,並顯示退化或皺縮現象,這些變化也可見於結腸和胃粘膜,痊癒後可恢復正常。本病的潛伏期為5天,主要症狀為腹痛、腹瀉、腹脹、嘔吐、厭食、乏力等,部分病例有發熱,病程為數日至數週不等。免疫功能正常者症狀輕並多能自愈,免疫功能低下者病情重且病程長,常伴有脫水及電解質紊亂,可出現吸收不良及惡液質,甚至死亡。有一部分旅遊者腹瀉系本病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