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膠因始產自東阿而得名。中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將阿膠列為“上品”,明代李時珍著《本草綱目》載:“阿膠本經上品。弘景曰:出東阿,故名阿膠”。據歷史記載,李時珍生於1518年,死於1593年。在東阿當地還流傳著一個古老的民謠,“小黑驢,白肚皮,粉鼻子粉眼粉蹄子,獅耳山上來啃草,浪溪河裡去喝水,永濟橋上遛三遭,魏家場裡打個滾,至冬宰殺取其皮,制膠還得陰陽水。”在制膠過程中,採用金鍋銀鏟,燒桑木劈柴,熬七七四十九天,方能成膠。
據記載,東阿於北宋開寶二年(969年)開始出現阿膠作坊。至清代,南北多家中醫慕名而來,診病兼營阿膠。當時,規模較大的制膠作坊有鄧氏樹德堂、塗氏懷德堂、任氏潤惠堂、於氏天德堂、王氏景春堂、陳氏東嶽衡藥店等10餘家。清道光二十一年,東阿知縣李閒書收集任氏潤惠堂、樹德堂、懷德堂等阿膠驗方,集成阿膠驗方集木版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