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枯草據說在夏至後逐漸枯萎,中醫理論因此認為它生來有“純陽之氣”,所以才一遇陰氣即枯,所以就可以用它來“補厥陰血脈”。《神農本草經》將夏枯草歸為有毒、不可久服的“下品”藥,而《本草綱目》則稱其“無毒”。 有多項研究表明夏枯草能導致不良反應。
夏枯草的乙醇提取液能抑制小鼠的細胞和體液免疫反應。
皮下注射可使動物胸腺、脾臟明顯萎縮,腎上腺明顯增大;腹腔注射可使血漿皮質醇水平明顯升高,外周血淋巴細胞數量明顯減少。
表明夏枯草可能是一種免疫抑制劑,長期或大量服用能使機體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服用夏枯草水提物能使小鼠的血清丙氨酸基移換酶和血清天門冬氨基移換酶的值都明顯升高,說明夏枯草有肝臟毒性作用。
臨床上,有幼兒因服用含蒼耳子、夏枯草和雞內金的中草藥3個月導致急性重症肝炎而死亡的報道。也有報道因服用夏枯草導致過敏,表現為皮膚瘙癢、丘疹,甚至因過敏性休克而昏倒[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