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解剖學上來講,"咽"和"喉"是兩個不同的解剖概念。"咽"為一肌性管道,上起自顱底,下止於第六頸椎下面、環狀軟骨下緣,全長約13釐米,可分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咽炎應該是指上述三部分的炎性病變,但這是指"廣義"的咽炎;"狹義"的咽炎則是臨床上常說的"咽炎",專指口咽部的炎症。"喉"則為位於頸正中前部,舌骨之下,上通喉咽,下接氣管,該部位發生炎症病變則為"喉炎"。
古代中醫由於沒有特殊的檢查器械。現代醫學概念上的"喉"很難被看到,只能看到"口咽"部。而古代漢字中"咽"、"喉"二字的概念並不像現在這樣分得很清楚,如《說文解字》說:"'嚨',喉也,喉、嚨,咽也,咽,嗌也,嗌,咽也。"可見,咽、喉、嚨、嗌都是同義詞,於是就產生"咽、喉"通稱的現象,在民間一直留傳至今,不時沿用。但民間所說的"咽喉"實際上就是指"咽"(口咽為主),所說的"咽喉炎"實際上就是指西醫的"咽炎",與解剖意義上的"喉部"的炎症無明顯關聯。因此,西醫學所指的"咽喉炎"是指"咽"和"喉"兩個解剖部位的炎症;而古代中醫學所說的"咽喉癉"就是指西醫的"咽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