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血清鐵增高:
①紅細胞破壞增多,如溶血性貧血。
②紅細胞再生或成熟障礙性疾病,如再生障礙性貧血,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等。
③鐵的利用率減低,如鉛中毒或維生素B6缺乏引起的造血功能減退。
④貯存鐵釋放增加,如急性肝細胞損害、壞死性肝炎等,從受損的肝細胞釋出貯存鐵,釋出鐵蛋白。
⑤鐵的吸收率增加,如血色素沉著沉著症、含鐵血黃素沉著症、反覆輸血治療或肌肉注射鐵劑引起急性中毒症等。
(2)血清鐵降低:
①臨床表現為:
A.貧血的一般表現:頭暈、頭痛、乏力、易倦、心悸、活動後氣短、眼花、耳嗚、食慾減退和腹脹等。
B.組織缺鐵的表現:兒童、青少年的體格發育遲緩、體重降低、體力下降、智商低、注意力不集中、情緒易波動、煩躁,易怒或淡漠。異食癖是缺鐵的特殊症狀。
C.體徵:皮膚黏膜蒼白,皮膚及毛髮乾燥,指甲扁平、失光澤、易破碎,約18%的患者會有反甲。
②血清鐵降低的臨床意義為:
A.機體攝取不足如營養不良、胃腸道病變、消化性潰瘍、慢性腹瀉等,引起進量不足和吸收量不足,導致缺鐵性貧血,血清鐵可低於8.9μmol/L以下。
B.機體失鐵增加如失血,包括了大量和隱性失血,特別是腎炎、腎結核、陰道出血、潰瘍病等,泌尿生殖道和胃腸道的出血。
C.體內鐵的需要量增加又未及時補充、如妊娠,嬰兒生長期等也有血清鐵減少的傾向。
D.體內貯存鐵釋放減少,如急性和慢性感染,尿毒症、惡液質等均可引起單核巨噬細胞系統的鐵釋出減少。
E.某些藥物治療,如促腎上腺皮質激素或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時亦可引起血清鐵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