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組織培養技術的介紹:隨著沙棘物種的不斷開發以及生態建設的需要,如何讓快速育苗成了一個關鍵問題。就目前而言,一般沙棘的育苗主要通過種子和枝條扦插進行繁殖,但是利用種子繁殖難以保持其種性,用枝條扦插則成苗率比較低,且多插幾代之後容易受病毒侵害,這些都成為沙棘良種繁育推廣的障礙。組織培養是實現苗木規模化生產的高效途徑之一,也是開展基因遺傳育種,保存種質資源研究的重要前提。該技術不受地域和季節限制,能達到快速繁育的目的,這樣既可以保持原有種性,同時也可以針對雌雄來定性培養,還可以通過生物技術手段直接獲得遺傳變異培養出生產中急需的抗寒旱、抗鹽鹼、抗病蟲、抗沙埋的、產量高的各品種系列。
2.沙棘的育種和取材:外植體的選取,不同時間取材對外植體的誘導效果不同,一般以3月前後接種外植體成活率較高,這一期間的接種後發芽率高達95%或100%,5月取材接種後汙染率比較高,玻璃化苗多,7—9取材接種後褐化現象較為嚴重,9—12月以及1—2月取材接種後極易受汙染,由於生長環境等的影響,不同的取材時間會產生不同的效果。但從各種研究中可以看出,沙棘組織培養中外植體的取材時間最好選擇在萌動和發育早期為好。同時,適宜的外植體對物種的組織培養極為重要,不同的外植體誘導效果不同,發育階段、生理狀態、外植體的類型、大小和幼嫩程度及其在樹體和枝條上的位置等均會影響外植體細胞全能性和組織器官再生性的表達。總之,要在適當的時期選擇適當的外植體,只有把時間和取材階段都弄好了才有可能培養出更好的幼苗,從而更好的進行繁育和開發。
3、培養技巧和疾病預防:
(1)、技巧。首先,在進行組織培養時,必須把握好時機,萬物都有一個復甦和生長的階段,在進行培育時要對物種的生活環境進行實地考察,從而來把握好培育的最佳時機;其次,選擇優質的外植體,要確保育種的質量,外植體對整個組織培養過程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再次,就是培養基的選擇。沙棘組織培養使用最廣泛的培養基為MS培養基和B5培養基,相關研究表明,適當降低培養基中大量元素的含量對沙棘器官分化有利,另外,誘導和擴增最適當的培養基為木本植物培養基(WPM)。由於外植體的誘導目的不同,培養基會使誘導效果產生差異,因此,較低鹽濃度的培養基適用於沙棘的組織培養。
(2)、疾病預防。首先,褐變的預防,褐變是植物組織培養的普遍現象,而在沙棘的外植體培養中尤為嚴重,預防方法為:
a、選擇適宜的外植體。外植體有較強的分生能力,處於旺盛的生長階段,可大大減輕褐變;
b、降低礦物質鹽的濃度。培養基中無機鹽濃度過高會致使酚類物質的大量產生,從而導致細胞褐變;
c、低溫暗處理可減緩植物的代謝速度,從而減少醌類物質的形成;
d、在培養基中加入抗氧化劑或活性炭,或用抗氧化劑進行制料的預處理或預培養,這樣可以抑制褐化的發生;
e、採用無菌苗各器官進行培養,培養過程中無褐變現象;
f、連續轉移外植體。
對於褐變的材料,接種後轉瓶時間長,傷口周圍積累醌物質增多,褐變加重,而縮短轉瓶週期可以大大減輕褐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