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坦途無悅一般內源性(生物因素)抑鬱症患者在這方面表現比較突出。患者大都家庭條件和生活環境優越,學習名列前茅,工作一帆風順,沒有遇到過甚麼壓力和挫折,但他們卻感覺不到快樂,其情感體驗總與現實相悖。如有的人考取了名牌大學,反而愁眉苦臉,憂心忡忡,總想到上大學後人生地不熟,無依無靠,大學畢業後就業困難等事情,因而、想打退堂鼓。
2、似病非病有些年齡較小的患者就診時不會表述情感方面的問題,只是述說身體上的某些不適。比如,有的孩子經常用手支著頭,說頭痛頭暈;有的用手捂著胸,說呼吸困難;有的說嗓子裡好像有東西,影響吞嚥;還有的一會兒說這裡痛,一會兒說那裡痛,等等。他們的“病”似乎很重,呈慢性化,或反覆發作,但做了許多檢查,也沒發現甚麼問題,吃了許多藥,“病”仍無好轉的跡象。
3、情緒反常患者變得少言寡語,不願與他人交往,學習、工作動力不足,心灰意懶,以往感興趣的文體活動、電影電視等,現在感到平淡乏味。許多女性患者常常因為一點小事或一些偏執的想法而悲傷哭泣,男性患者則多表現為越來越內向,甚至離群索居,自我封閉,有時又無故煩躁不安,發脾氣,易衝動。
4、要換環境患者可能在學校或單位與別人發生過一些矛盾,於是深感所處環境壓力重重,因而心煩意亂,鬱鬱寡歡,不安心學習和工作,迫切要求父母想辦法為其調換班級、學校或工作單位。但真的改變了環境,到了一個新的地方,患者的狀態並不會隨之好轉,反而會另有理由和藉口,還是認為環境不盡如人意,再次要求改變。
5、反抗父母有些患者在童年時受到了父母的嚴厲管教,或長期缺乏親情呵護,心情長期抑鬱不快。到了青春期或走上社會後,患者意識到自己的不良狀態是父母造成的,於是變得不願跟父母溝通,處處鬧對立。輕者表現為生活懶散,不整理自己的房間,亂扔衣物,洗臉、梳頭、吃飯、做作業等行動遲緩,較重的則會跟父母翻過去的舊賬,離家出走,甚至要與父母“一刀兩斷”。
6、輟學棄工患者沒有令人信服的理由就休學或辭職。他們有的是學習成績不錯的中學生,有的是大學生或研究生,有的有著一份讓人羨慕的工作,但他們,總是認為周圍的一切都不順心,覺得別人都在跟自己做對,於是執意休學或放棄工作。患者此舉實際上是一種病理性、逃避和退縮,其內心卻為自己不能上學或工作而著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