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是臨床常見的疾病,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飲食結構的變化,以及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快,發病率逐步增高,嚴重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質量,一些高齡患者甚至因為排便困難誘發心腦血管疾病。
一、診斷方面:強調辨病辯證相結合審因論治。
“便秘是常見的臨床疾病,但很多時候他是由多種疾病引起的一組臨床症狀,隱藏於其後的病因往往相當複雜,尤其是對於病程相對較短患者,更應仔細診治,不可大意。”祖國醫學在治療便秘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我們應當認真學習繼承,但這絕不意味著我們排斥現代的診療方法,中醫學是我們祖先在不斷臨床實踐中發展起來的,他在發展過程中不斷汲取當時天文、地理、哲學等各方面的知識為己所用,他從不是一個封閉的體系,在現代科學快速發展的今天,中醫學亦應與時俱進。我們應當本著“遵經典,融新知,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原則,學習運用中醫。便秘的病因診斷主要應從以下方面著手:
1、腸道自身病變:腫瘤、腸扭轉、腸套疊、炎症、缺血性腸炎;直腸肛管出口梗阻,肛管直腸狹窄、直腸內套疊、直腸前凸等。
2、腸道外病變:中樞神經病變、脊髓損傷、腹腔其他臟器佔位性病變、內分泌代謝性疾病如甲狀腺功能減退、低鉀血癥、高鈣血癥、糖尿病等。
3、診斷方法:除病史、臨床症狀和局部體徵外,結合現代醫學診療方法是十分必要的,腸道自身疾病主要應結合消化道內鏡檢查,消化道造影檢查、排糞造影檢查等方法確診。腸道外原因可採用腹部CT或核磁檢查,相關生化、內分泌激素測定等。
檢查結果如提示便秘是有由他疾病引起,治療就應以治療原發病為主。在明確無其他器質性病因的基礎上,我們可以採用祖國醫學,辨證施治,這時我們應當遵循中醫的診療方法和原則,不要為西醫理論所幹擾。
二、病因病機分析辨證分型。
便秘的發生部位雖在大腸,表現為腑氣不通,排便困難,但卻與肺、脾、肝、腎四髒密切相關,很多便秘患者都有服用瀉藥的病史,有的甚至長期依賴通便藥,這些藥物多含有大黃、番瀉葉等苦寒敗壞胃氣之品,常服久服必損傷脾胃,脾居中焦,主生氣血,行津液,可使清陽升,濁陰降,心肺有所養,肝腎有所藏,腑氣得通;肺居上焦,為諸髒華蓋,主氣機之宣發肅降,與大腸相表裡,肺失宣降自然會影響腸道的功能,唐容川在《醫經精義?臟腑之官》道:“大腸之所以傳導者,以其為肺之腑,肺氣下達,故能傳導。”;肝主疏洩,一身氣血條暢有賴於此,且肝經循行部位走前後二陰,肝經氣血條暢自然對排便有益,唐容川在《血證論?臟腑病機論》:“木之性主於疏洩。食氣入胃,全賴肝木之氣以疏洩之,而水谷乃化。設肝之清陽不升,則不能疏洩水谷,滲瀉中滿之證在所不免。”;腎居下焦,一身陰陽之根本,主封藏攝納,司二便,腎陽充則大腸腑氣可得鼓動氣化,腎陰足,腸道得津液濡潤,有增水行舟之意;很多便秘患者多病程長,安老師認為久病多虛,久病多瘀,立益氣養血祛瘀通便之法,使腸道氣血條暢而有所養,傳導之功自復。
辯證分型:
1、肺失宣降,大腸津虧。
症見大便乾結難下,可見咳嗽、痰多,舌質暗、苔白厚幹而少津、脈細滑或細弦。
立法:宣肺和血,潤腸通便。
杏仁15克 牛膝15克 桔梗12克 桃仁15克 當歸20克玉竹10克 火麻仁15克 生地15克 生甘草9克方解:該證型以腸道津虧燥結,肺失宣降為主要矛盾,方中以杏仁、桔梗宣降肺氣,以玉竹、火麻仁、生地黃增液生津,濡潤腸道,由於肺朝百脈助心行血,肺失清肅,必然影響到血液的正常運行致脈絡失和,方中以桃仁活血化瘀、當歸養血活血,一補一活謂之和,且二藥兼具潤腸通便之效,牛膝引藥下行,以甘草和諸藥。綜觀全方,以通降為為主,通降中寓升提,以滋陰養血為主,養血中寓活血,相反相成,動靜結合。
2、肝腎陰虛,津虧腸燥。
症見大便乾燥,排便無力,舌紅少苔、少津,甚可見裂紋,脈細弱或弦細。
立法:滋補肝腎,潤腸通便。
南沙參15克 麥冬15克 生地20克 石斛12克 火麻仁15克 當歸12克 枸杞子15克 肉蓯蓉15克 川楝子9克 生黃芪40克 川芎10克 木香9克 生甘草9克方解:該證型以肝腎虧虛陰液不足為本,津虧腸燥腑氣不通為標,方中以沙參、麥冬、石斛、生地黃滋陰潤燥,枸杞、當歸、肉蓯蓉滋補肝腎養血潤燥,生黃芪、甘草益氣健脾,木香醒脾運脾,一則補後天以養先天,其次脾氣健運,可防滋陰藥助溼生痰;川楝子、川芎疏肝解鬱,當歸、枸杞養肝之體,川楝子、川芎助肝之用。
3、 肝鬱脾虛 腸燥津虧。
症見便秘、脘悶、腹脹、納呆,脅肋脹痛,舌質暗苔膩少津,脈弦細或弦滑等。
立法:疏肝健脾,潤腸通便。
當歸20g 赤芍20g 白芍20g 柴胡9g 麩炒白朮9g 乾薑9g 火麻仁15g 何首烏10g生地20g 玉竹10g 炙甘草9g方解:該證型以肝氣鬱結、肝鬱脾虛為主。肝為剛髒,體陰用陽,方中以當歸、白芍、制首烏養肝柔肝,柴胡疏肝解鬱;白朮、炙甘草、乾薑益氣健脾,溫運中陽,使清陽升濁陰降,水谷津微得以布化。生地、玉竹、火麻仁生津潤燥,取增水行舟之意。方中白芍與甘草同用,酸甘化陰;甘草與乾薑同用,辛甘養陽,全方疏肝行氣無剛燥之弊,滋陰潤腸無助溼之虞。
4、氣虛血瘀 脈絡痺阻。
立法:益氣養血,祛瘀通便。
症見排便困難,神疲乏力,舌質暗有瘀斑,舌下脈絡瘀曲,脈細澀無力。
生黃芪30-60g 赤芍10g 川芎12g 當歸10g 火麻仁10g 桃仁15g 紅花9g 地龍9g 何首烏15g 生地15g 炙甘草9g 方解:便秘病程日久,久病入絡,方中重用黃芪,一則益氣活血,其次黃芪補脾益氣,其性主升,使清陽升濁陰降;桃仁、紅花、赤芍、川芎、地龍活血通絡,何首烏、生地、火麻仁補肝腎,潤腸通便,生地黃、赤芍藥性偏涼,可兼制黃芪、川芎等辛燥之性,本方以補陽還五湯化裁而來,以補氣為主,化瘀為輔,令氣旺血行,腸道氣血條暢而有所養,傳導之功自復。
長期便秘患者多有排便時間延長的情況,排便過程中直腸粘膜反覆排便動作牽拉刺激,與直腸肌層分離,而導致直腸粘膜鬆弛,填塞堆積於直腸腸腔內,阻礙排便,同時使患者產生排便不盡感,每次排便卻只能解出很少量的大便,由此形成排便時間延長――直腸粘膜鬆弛加重――排便不盡感加重的惡性循環,“安氏療法”對於長期便秘的患者,除採用辯證應用中藥外,採用在直腸粘膜部位注射芍倍注射液(安阿h教授發明的國家級新藥,具有個人發明專利),該藥可迅速促使鬆弛的直腸粘膜萎縮縮、收緊,很多患者注射藥物後,次日排便不盡感即基本消失,配合辯證應用中藥達到標本兼治的療效,不會出現停用口服藥物後便秘復發的情況。
三、處方用藥特點淺析。
1、補而不滯,滋而不膩。
例如滋補肝腎潤腸通便,方中應用南沙參、麥冬、生地、石斛等甘寒養陰之品,同時在方中加用當歸、川芎、木香辛潤養血活血、行氣化溼,性質偏溫、偏於行散的藥物,既有利於宣散津液發揮其濡潤作用,又可防止滋陰藥助溼生痰。安老師常說:“見陰虛只知一味滋陰,通常難以取效,這主要是因為滋陰藥通常藥性滋膩,要發揮滋養作用,必須得到宣散敷布,這時在大隊的滋陰藥中加入一些行氣、化溼、溫陽等藥性偏溫的藥物更有助於取得更好的滋陰效果。單純滋陰好比‘一潭死水’,只有通過陽光的蒸騰化為雨露,方可潤澤萬物。”
2、陰陽相配,相反相成。
例如宣肺和血潤腸通便一法,方中應用杏仁、牛膝等有助於肺氣肅降、引藥下行的藥物同時,加用桔梗,於通降中寓升提,看似矛盾,但仔細思考,桔梗藥性偏走上焦,可使清陽升,心肺有所養,有益於肺臟肅降之功,且桔梗具有化痰之效,有助於肺臟恢復清肅之性。再如滋補肝腎潤腸通便一法,方中南沙參、 麥冬、生地、石斛等藥藥性偏於甘寒而主靜,輔以木香、川楝子、川芎、當歸等藥性偏溫偏於行散的藥物,陰陽相配,靜中寓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