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歸因於一類顯著的基因異變,此類染色體易位稱之為費城染色體。在這個染色體易位過程中,兩個染色體9號染色體與22號染色體發生易位,此導致在22號染色體的BCR基因與9號染色體的ABL基因相融合。而這種異常“融合”基因產生了一個重達p210或p180的蛋白質p為計量細胞內蛋白的質量單位,相當於KDa。因為ABL基因通常運送一種結構域,增加磷酸鹽族群到酪氨酸殘基一種酪氨酸激酶,而Bcr-abl融合基因產物也是一種酪氨酸激酶。 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的病因
1.細胞動力學 導致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原因來自不同的因素,慢粒時全身粒細胞總量有明顯增加,而這種數量的增加並非慢粒白血病,靶向藥物格列衛由於白血病細胞的迅速分裂和增殖,亦不是因成熟障礙所致,是白血病細胞通過增殖池以及血中的時間延長,以白血病化的幹細胞池擴大,正常造血幹細胞池縮小導致大量細胞的積聚。
2.G6PD同工酶 慢粒的克隆性質進一步亦為G6PD同工酶的研究所證實。目前已知G6PD 的基因密碼子定位在X染色體上,在女性體細胞中二個G6PD調節基因僅其中之一處於活動狀態。作為G6PD雜合子的女性,體內應存在著二種細胞群體,即 G6PDA和B同工酶。研究發現攜帶有G6PD同工酶的雜合子女性慢粒中,其粒細胞、單核細胞、紅細胞及淋巴細胞僅有一種A型或B型的G6PD同工酶,更進一步地提示慢粒的病變起源於多能幹細胞水平上。
3.Ph1異常 Ph1是CML的標誌性染色體變化,由非隨機t9;22q34;q11形成。在9 號染色體斷裂點上有c-abl基因,它的變異性可大於100kb。bcr基因位於22號染色體,是一個變異性很小的5.8kb DNA小片段,易位後22q-和9q 結合部形成bcr/abl融合基因,編碼一個特異的210kb蛋白質P210,它是一種酪氨酸激酶,在腫瘤的發病中起作用。
4.脾臟因素 要正確的認識到發生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主要病因,脾臟在慢粒發病機理中所起的作用,雖尚未闡明,但許多實驗和臨床觀察表明脾臟有利於白血病細胞移居,增殖和急變。 BCR-ABL融合蛋白又與白細胞介素-3受體亞基相互作用。BCR-ABL保持持續活動狀態並不需要其他細胞信息蛋白的激活。此外,BCR-ABL 更釋放了大量控制細胞循環的蛋白,並加速細胞分裂。更有甚之,BCR-ABL蛋白抑制了DNA修復,引發基因組的不穩定性,並使細胞更易產生遺傳變異。 BCR-ABL蛋白活動機制,是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的病理學意義上的原因。基於對BCR-ABL蛋白以及酪氨酸殘基的研究,靶向治療首先被採用的是伊馬替尼則著重於特別地抑制BCR-ABL蛋白的活動。在治療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中,這種酪氨酸殘基抑制劑可以發揮很大的緩解作用,並證實BCR-ABL蛋白反應是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的核心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