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熱病是由黃熱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病人常出現黃疸伴發熱,故名。主要症狀有發熱、頭痛、黃疸和出血等。根據流行學特點分為城市型和叢林型。應用疫苗預防後,發病率明顯減低。17~19世紀,本病曾在美洲和非洲及少數歐洲國家流行,在開鑿巴拿馬運河時,幾萬人得病,死亡較多。20世紀以來,僅侷限在中南美洲和非洲。本病的傳播媒介是蚊,城市型黃熱病的傳播媒介是埃及伊蚊,西非也是埃及伊蚊,東非有可能是黃頭伊蚊、白點伊蚊和泰氏伊蚊等。人與人之間是通過蚊叮刺病人傳播的。叢林型黃熱病是獸類的地方病,也是家畜的流行病。若人偶然進入森林,被蚊叮刺後可以得病。
病人經過3~6日潛伏期後出現症狀,極輕型病人的症狀類似感冒,只有1~2日的發熱、頭痛。輕型病例呈急性發病,有明顯的發熱、頭痛、噁心、鼻衄、輕度黃疸和蛋白尿,幾日後痊癒。重型病例常突然發病,表現寒戰高熱頭痛、背痛、全身痛、噁心、嘔吐、面紅、眼結合膜充血、末梢血液中白細胞降低。持續數日後,症狀減輕。然後再出現發熱並開始有黃疸,伴出血傾向,表現為軟顎出血點、鼻衄、牙齦出血、嘔黑色血水,有時出現蛋白尿甚至無尿。50%病人出現相對緩脈。意識清醒。肝功能受損,血膽紅質增高,凝血酶原時間延長,轉氨酶升高,肝病重時可出現低血糖。10~60%病人在6~8日後出現休克、昏迷以致死亡。
感染蚊叮咬人後,將含黃熱病病毒的唾液注入人體皮下毛細血管, 迅速擴散到局部淋巴結,不斷繁殖,數日後進入血流,形成病毒血症。然後病毒定位於肝、腎、脾、心、骨髓和淋巴結等組織器官,即使血中病毒已經消失,而組織器官中病毒可依然存在。由於病毒的直接損害作用,引起廣泛組織病變,其中肝臟病理變化最具診斷的特異性。
(一)、傳染源 城市型黃熱病的主要傳染源是病人,起病3天內傳染性最強;叢林型黃熱病的主要傳染源是熱帶叢林中的猴子以及其他靈長類動物。
(二)、傳播媒介 城市型黃熱病的主要傳播媒介為埃及伊蚊,叢林型黃熱病的傳播媒介主要有趨血蚊屬,煞蚊屬,蚊吸血感染後,37℃經4天即能傳播。受感染的蚊可終生帶毒,並可經卵傳遞。
(三)、易感人群 無免疫力的人群對黃熱病普遍易感,隱性感染或發病後均能獲得持久免疫力,其體內產生的中和抗體可保持終身,未發現再感染者。流行區內成人大多有免疫力,故以兒童發病佔多數。
(四)、流行特徵 城市型:以人—埃及伊蚊—人形成循環,無貯存宿主。消滅了埃及伊蚊便可使黃熱病得到控制和消滅, 而在埃及伊蚊重新增多的地方有傳染源進入時又可引起暴發流行。叢林型:以蚊—猴—蚊形成循環,構成黃熱病的自然疫源地。季節性:非洲和南美洲流行季節多在3~4 月,此時雨多,溼度大,氣溫高,利於蚊媒孳生及病毒在蚊體內的繁殖。散發者季節性不明顯,全年均可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