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4-12-28 07:18

  一、鑑別

  本病須與登革熱、流行性出血熱、鉤端螺旋體病、惡性瘧、迴歸熱、病毒性肝炎、藥物性或中毒性黃疸,以及立克次體病、傷寒、其他各種出血熱(拉沙熱、非洲出血熱、玻利維亞出血熱、阿根廷出血熱等)相區別。

  瘧疾可能與本病合併存在,因此,即使血或骨髓塗片檢出瘧原蟲,也不能除外本病。應及早發現黃熱病的散發、早期或輕症病例,忽視或漏診常可導致本病的爆發流行。

  登革熱(dengue fever)是由伊蚊傳播登革病毒(dengue virus)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其特點為急性起病,發熱,全身肌肉、骨、關節痛,極度疲乏,皮疹,淋巴結腫大及血液白細胞、血小板減少。

  流行性出血熱(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是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1982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定名為腎綜合徵出血熱(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s,HFRS)。本病的主要病理變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細血管廣泛性損害、臨床上以發熱、低血壓、出血、腎臟損害等為特徵。

  鉤端螺旋體病(leptospirosis,簡稱鉤體病)是由各種不同型別的致病性鉤端螺旋體(Leptospira,簡稱鉤體)所引起的一種急性全身性感染性疾病,屬自然疫源性疾病。鼠類和豬是兩大主要傳染源。臨床特點為起病急驟,早期有高熱、全身痠痛、軟弱無力、結膜充血、腓腸肌壓痛、表淺淋巴結腫大等鉤體毒血癥狀;中期可伴有肺出血、肺瀰漫性出血、心肌炎、溶血性貧血、黃疸、全身出血傾向、腎炎、腦膜炎、呼吸功能衰竭、心力衰竭等靶器官損害表現;晚期多數病例恢復,少數病例可出現後發熱、眼葡萄膜炎以及腦動脈閉塞性炎症等多與感染後的變態反應有關的後發症。肺瀰漫性出血、心肌炎、溶血性貧血等與肝、腎衰竭為常見致死原因。

  瘧疾是瘧原蟲寄生於人體所引起的傳染病。經瘧蚊叮咬或輸入帶瘧原蟲者的血液而感染。不同的瘧原蟲分別引起間日瘧、三日瘧、惡性瘧及卵圓瘧。本病主要表現為週期性規律發作,全身發冷、發熱、多汗,長期多次發作後,可引起貧血和脾腫大。瘧疾流行於102個國家和地區,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有20億人口居住在流行區,特別是在非洲、東南亞和中、南美洲的一些國家,惡性瘧死亡率極高。本世紀30年代,瘧疾幾乎遍及全國。經過多年的努力,發病率大大下降,至1992年全國發病人數降至7萬。由於許多地區基層衛生組織不健全,疫情漏報或不報的情況仍較嚴重,有關專家估計實際發病人數要多1~3倍,但總的下降趨勢是肯定的。還必須清楚看到的是,至今仍有約15個省(自治區)546個縣 (市)近3億人口還在瘧疾威脅之中,且局部地區疫情波動較大,小規模暴發不斷,南部惡性瘧病例增多,因此,瘧疾的防治在傳染性疾病中仍然居於重要地位。

鑑別黃熱病相關文章
1.一般治療 黃熱病的治療應臥床休息直至完全恢復,應住在無蚊蟲的屋內,尤其在病兒發熱期間有病毒血症應使用蚊帳。給予流質或半流質飲食,頻繁嘔吐者可禁食、給予靜脈補液,注意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 2.對症治療 高熱時黃熱病的治療宜採用物理降溫為主,禁用阿司匹林退熱,因可誘發或加重出血。頻繁嘔吐可口服或肌注胃復安。有繼發細菌感染或併發瘧疾者給予合適的抗生素或抗瘧藥。心肌損害者可試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對重
發布於 2024-12-19 17:57
0評論
1.一般治療 黃熱病的治療應臥床休息直至完全恢復,應住在無蚊蟲的屋內,尤其在病兒發熱期間有病毒血症應使用蚊帳。給予流質或半流質飲食,頻繁嘔吐者可禁食、給予靜脈補液,注意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 2.對症治療 高熱時黃熱病的治療宜採用物理降溫為主,禁用阿司匹林退熱,因可誘發或加重出血。頻繁嘔吐可口服或肌注胃復安。有繼發細菌感染或併發瘧疾者給予合適的抗生素或抗瘧藥。心肌損害者可試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對重
發布於 2024-12-28 06:51
0評論
黃熱病是由黃熱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病人常出現黃疸伴發熱,故名。主要症狀有發熱、頭痛、黃疸和出血等。根據流行學特點分為城市型和叢林型。應用疫苗預防後,發病率明顯減低。17~19世紀,本病曾在美洲和非洲及少數歐洲國家流行,在開鑿巴拿馬運河時,幾萬人得病,死亡較多。20世紀以來,僅侷限在中南美洲和非洲。本病的傳播媒介是蚊,城市型黃熱病的傳播媒介是埃及伊蚊,西非也是埃及伊蚊,東非有可能是黃頭伊蚊、白點
發布於 2024-01-03 22:58
0評論
1.管理好傳染源 由於我國尚未發現本病,所以黃熱病的預防應加強邊境檢疫,對於來自疫區的人員必須m示有效的預防接種證書,以防止該病傳人我國。 2.切斷傳播途徑 防蚊、滅蚊是防止本病的重點措施。 3.保護易感人群 17D黃熱病減毒活疫苗。一次皮內接種0.5ml,7~9天即可產生有效的免疫力並可持續達10年以上。在進入疫區、已知或預測有黃熱病疫情活動的區域,對9個月以上的兒童應常規進行預防接種。但不宜
發布於 2024-01-03 22:52
0評論
黃熱病是一種蚊媒性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模式可分為城市型和叢林型。叢林型是原發性自然疫源地,而城市型則由於人類活動從前者擴散而致。 感染蚊叮咬人後,將含黃熱病病毒的唾液注入人體皮下毛細血管,迅速擴散到局部淋巴結,不斷繁殖,數日後進入血流,形成病毒血症。然後病毒定位於肝、腎、脾、心、骨髓和淋巴結等組織器官,即使血中病毒已經消失,而組織器官中病毒可依然存在。由於病毒的直接損害作用,引起廣泛組織病變,其
發布於 2024-10-27 04:03
0評論
黃熱病的病原體: 黃熱病毒屬黃病毒科中的黃病毒屬,呈球形,直徑35~50nm。易被熱、常用消毒劑、乙醚、氯仿和去氧膽酸鈉滅活。 流行病學: 本病主要流行於非洲和南美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全年均可發病,多在3~4月份雨季流行。 根據流行模式不同,黃熱病可分為城市型和叢林型。城市型的主要傳染源是病人和隱性感染者,以人-埃及伊蚊。人的方式傳播;而叢林型傳染源則主要為猴和其他靈長類動物,以靈長類動物一非
發布於 2024-10-27 04:10
0評論
自2001年以來,全球疫苗安全諮詢委員會(gacvs)通過若干專家的詳細介紹和定期提供的最新情況簡報,審議了黃熱病疫苗的安全性,尤其是黃熱病疫苗與內臟型和神經型疾病的相關性。在2004年12月2-3日於瑞士日內瓦召開的會議上,向委員會提交了一份最新情況簡報。據以往的報告,大齡(60歲以上)是內臟型疾病和神經型疾病的一個危險因素。最近認為胸腺疾病是內臟型疾病的一個獨立的潛在危險因素。但是,對內臟型
發布於 2024-01-04 02:06
0評論
黃熱病疫苗接種的有效期 根據《國際衛生條例(2005)》的規定,黃熱病疫苗接種是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對國際旅行唯一要求的接種,該疫苗自接種後10天開始發揮防止感染的保護效果,保護效果持續10年。黃熱病疫苗接種證書的有效期為10年,並從接種之日後10天開始生效,如在這10年重新接種黃熱病,則從重新接種之日開始生效。 黃熱病疫苗副作用 接種黃熱病疫苗後一般不會有其它反應,但極少數人可能在接種局部出現輕度
發布於 2024-01-04 02:19
0評論
一、治療 本病無特效療法,曾試用於干擾素誘導劑polyⅠ∶C和病毒唑(ribavirin)於恆河猴的早期實驗性感染,未獲明顯效果。 1、一般治療臥床休息至完全恢復為止,即使輕症病例也不可忽視,以防止心血管系統突然發生變化,活動量宜逐漸增加。飲食以流質或半流質為宜,發生頻繁嘔吐時禁食,並於靜脈內適量補液,給予5%~10%葡萄糖鹽水或血漿,但需注意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 2、對症治療高熱給予酒精擦浴
發布於 2024-10-27 04:16
0評論
1.管理好傳染源由於我國尚未發現本病,所以黃熱病的預防應加強邊境檢疫,對於來自疫區的人員必須m示有效的預防接種證書,以防止該病傳人我國。 2.切斷傳播途徑防蚊、滅蚊是防止本病的重點措施。 3.保護易感人群17D黃熱病減毒活疫苗。一次皮內接種0.5ml,7~9天即可產生有效的免疫力並可持續達10年以上。在進入疫區、已知或預測有黃熱病疫情活動的區域,對9個月以上的兒童應常規進行預防接種。但不宜用於4
發布於 2024-12-19 18:25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