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鑑別
本病須與登革熱、流行性出血熱、鉤端螺旋體病、惡性瘧、迴歸熱、病毒性肝炎、藥物性或中毒性黃疸,以及立克次體病、傷寒、其他各種出血熱(拉沙熱、非洲出血熱、玻利維亞出血熱、阿根廷出血熱等)相區別。
瘧疾可能與本病合併存在,因此,即使血或骨髓塗片檢出瘧原蟲,也不能除外本病。應及早發現黃熱病的散發、早期或輕症病例,忽視或漏診常可導致本病的爆發流行。
登革熱(dengue fever)是由伊蚊傳播登革病毒(dengue virus)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其特點為急性起病,發熱,全身肌肉、骨、關節痛,極度疲乏,皮疹,淋巴結腫大及血液白細胞、血小板減少。
流行性出血熱(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是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1982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定名為腎綜合徵出血熱(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s,HFRS)。本病的主要病理變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細血管廣泛性損害、臨床上以發熱、低血壓、出血、腎臟損害等為特徵。
鉤端螺旋體病(leptospirosis,簡稱鉤體病)是由各種不同型別的致病性鉤端螺旋體(Leptospira,簡稱鉤體)所引起的一種急性全身性感染性疾病,屬自然疫源性疾病。鼠類和豬是兩大主要傳染源。臨床特點為起病急驟,早期有高熱、全身痠痛、軟弱無力、結膜充血、腓腸肌壓痛、表淺淋巴結腫大等鉤體毒血癥狀;中期可伴有肺出血、肺瀰漫性出血、心肌炎、溶血性貧血、黃疸、全身出血傾向、腎炎、腦膜炎、呼吸功能衰竭、心力衰竭等靶器官損害表現;晚期多數病例恢復,少數病例可出現後發熱、眼葡萄膜炎以及腦動脈閉塞性炎症等多與感染後的變態反應有關的後發症。肺瀰漫性出血、心肌炎、溶血性貧血等與肝、腎衰竭為常見致死原因。
瘧疾是瘧原蟲寄生於人體所引起的傳染病。經瘧蚊叮咬或輸入帶瘧原蟲者的血液而感染。不同的瘧原蟲分別引起間日瘧、三日瘧、惡性瘧及卵圓瘧。本病主要表現為週期性規律發作,全身發冷、發熱、多汗,長期多次發作後,可引起貧血和脾腫大。瘧疾流行於102個國家和地區,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有20億人口居住在流行區,特別是在非洲、東南亞和中、南美洲的一些國家,惡性瘧死亡率極高。本世紀30年代,瘧疾幾乎遍及全國。經過多年的努力,發病率大大下降,至1992年全國發病人數降至7萬。由於許多地區基層衛生組織不健全,疫情漏報或不報的情況仍較嚴重,有關專家估計實際發病人數要多1~3倍,但總的下降趨勢是肯定的。還必須清楚看到的是,至今仍有約15個省(自治區)546個縣 (市)近3億人口還在瘧疾威脅之中,且局部地區疫情波動較大,小規模暴發不斷,南部惡性瘧病例增多,因此,瘧疾的防治在傳染性疾病中仍然居於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