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4-01-21 19:04

  【功能主治】

  理氣止痛,醒脾健胃。治胃痛,胸腹脹滿,頭痛,癔病,腳氣。

  ①《本草拾遺》:"主燻皮黚黯,風疳齒匿,野雞痔。"

  ②《日華子本草》:"治心腹脹,下氣。"

  ③《開寶本草》:"主惡氣,卒心腹痛滿。"

  ④王好古:"理元氣,去氣鬱。"

  ⑤《綱目》:"治腳氣膝浮,煎湯淋洗。"

  ⑥《現代實用中藥》:"適用於頭痛、腹痛及精神憂鬱等證,並能驅蛔,凡因蛔蟲而發驚瘸者,用此有效。"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0.8~1.5錢;或入丸、散。外用:泡水含漱或煎水洗。

甘松的功能主治相關文章
藥理作用 1.中樞鎮靜,甘松香對蛙、兔有與纈草相似的鎮靜作用,而毒性較後者為強。寬葉甘松之揮發性物質亦有相似的鎮靜作用,且尚有一定的安定作用;其有機溶媒提取物對小鼠、大鼠、貓口服或腹腔注射,可引起鎮靜、升壓,以乙醇提取物效力最高,大劑量有毒,l.5―3.75克/公斤可致死。 2.抗心律不齊,纈草酮有抗心律不齊的作用,且較為安全。對異位性室性節律(冠狀動脈二期結紮術後的不麻醉犬)的抑制,強於奎尼丁
發布於 2024-01-21 19:17
0評論
甘松為敗醬科植物甘松和寬葉甘松根及根莖。甘松為多年生草本,生於海拔3500至4500米的高山草原地帶,分佈於甘肅、青海、四川、雲南西北部;寬葉甘松生於3000米以上的高山草原或疏林中,分佈於四川、雲南、西藏等地。 秋末冬初莖葉將枯萎時挖根,抖淨泥沙,不可水洗,除去殘莖及鬚根,陰乾或曬乾。 甘松根莖略呈圓錐形,多彎曲,長5~18cm。 根莖短小,上端有莖、葉殘基,呈狹長的膜質片狀或纖維狀。外層黑棕
發布於 2024-01-21 18:57
0評論
功能:理氣止痛,醒脾健胃。 主治:諸風脾鬱、腹脹痛、風疳、癔病、腳氣、痔漏。 臨床應用:甘松醒脾暢胃之藥,治心腹卒痛,消脘腹脹滿,皆取溫香行散之意。其氣芳香,入脾胃藥中,大有扶脾順氣,開胃消食之功。 1、治老人脾虛不食,久瀉虛脫,常與當歸、白芍等配伍,有溫而不燥,甘而不滯之功,治脾陽虛,可與三柰配伍同用。 2、治霍亂轉筋,甘松為必要之藥,可與附片、黃連、吳茱萸等配伍,治真寒霍亂,極有捷奏之效。
發布於 2024-01-21 19:10
0評論
甘松的功效與作用:甘松有理氣止痛之功。 1、有鎮靜中樞作用,並具有一定的安定作用,以乙醇提取物效力最高。大劑量則有毒,1.5/k~3.75/kg可致死。 2、甘松並有抗心律不整的作用,具有一般較安全的藥物。對異位性室性節律的抑制,強於奎尼丁及甘松揮發油。但對洋地黃引起的室性心律不整,無保護作用。 3、甘松對平滑肌有直接作用;在給豚鼠噴射組織的胺前、後,應用甘松可使支氣管擴張。醇提取物在離體平滑肌
發布於 2024-01-21 18:50
0評論
清熱涼血;滋陰降火;解毒散結。主溫熱病熱和營血;身熱;煩渴;舌絳;發斑;骨蒸勞嗽;虛煩不寤;津傷便秘;目澀昏花;咽喉喉腫痛;瘰癧痰核;癰疽瘡毒。
發布於 2023-04-28 10:39
0評論
在臨床上能有效地預防和治療各種A型流感病毒的感染。在流感流行期採用本品作預防藥,保護率可達50%~79%,對已發病者,如在48h內給藥,能有效地治療由於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症狀。金剛烷胺的抗病毒譜較窄,主要用於亞洲A型流感的預防,對B型流感病毒、風疹病毒、麻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及單純皰疹病毒感染均無效。由於口服吸收後能通過血腦屏障,會引起中樞神經系統的毒副反應。 進入腦組織後可促進釋放多
發布於 2023-11-20 23:19
0評論
【功能主治】快氣,和中,闢穢,祛溼。治感冒暑溼,寒熱,頭痛,胸脘痞悶,嘔吐洩瀉,瘧疾,痢疾,口臭。 ①"療風水毒腫,去惡氣,療霍亂、心痛。" ②"治脾胃吐逆,為最要之藥。" ③補衛氣,益胃氣,進飲食,又治吐逆霍亂。" ④"溫中快氣。肺虛有寒,上焦壅熱,飲酒口臭,煎湯漱。" ⑤"散寒溼、暑溼、鬱熱、溼熱。治外感寒邪,內傷飲食,或飲食
發布於 2024-03-09 18:52
0評論
①治跌打損傷,瘧疾,產後驚風,肚癰,便毒,痔漏;擦鵝掌風;汁漱牙疼。 ②發散頭風風邪。治腦漏,白濁熱淋,玉莖腫痛,搗汁衝酒吃。 ③去風散毒。煎湯洗一切瘡疥。 ④祛風溼,止骨痛。浸酒舒筋活絡,止跌打閃傷(痛),取汁調酒更效。 ⑤治吐血、下血。 ⑥可作強壯劑。治慢性肺炎。 ⑦解熱,鎮咳,止渴,止血,利尿。治小兒癇熱,疳病,瘰癧;研汁點暴赤眼;以鹽揉貼腫毒並風癬。 ⑧治膀胱結石。 ⑨鮮草搗汁外敷撐耳寒
發布於 2024-03-15 23:03
0評論
消痰,燥溼,止瀉,止血,解毒,殺蟲。治癲癇,喉痺,疚涎壅甚,肝炎,黃疸,黃腫,胃、十二指腸潰瘍,子宮脫垂,白帶,瀉痢,衄血,口舌生瘡,瘡痔疥癬,水、火、蟲傷。 1.《綱目》:礬石之用有四:吐利風熱之痰涎,取其酸苦湧洩也;治諸血痛,脫肛,陰挺,瘡瘍,取其酸澀而收也;治痰飲,洩痢,崩、帶,風眼,取其收而燥溼也;治喉痺癰疽,蛇蟲傷螫,取其解毒也。 2.《本草經疏》:礬石,味酸氣寒而無毒,其性燥急收澀,
發布於 2024-02-14 21:31
0評論
化溼開胃,開竅豁痰,醒神益智。用於脘痞不飢,噤口下痢,神昏癲癇,健忘耳聾。理氣,活血,散風,去溼。治癲癇,痰厥,熱病神昏,健忘,氣閉耳聾,心胸煩悶,胃痛,腹痛,風寒溼痺,癰疽腫毒,跌打損傷。 ①《本經》:"主風寒溼痺,咳逆上氣,開心孔,補五臟,通九竅,明耳目,出音聲。" ②《別錄》:"主耳聾,癰瘡,溫腸胃,止小便利,四肢溼痺,不得屈伸,小兒溫瘧,身積熱不解,可作浴湯。聰耳
發布於 2022-12-27 15:17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