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黃草始載於明代《救荒本草》,具有清熱解毒、退黃化溼,活血散瘀,利水消腫之功效,是苗族民間治療肝病的經驗方,稱為“神仙草”。目前古藺縣的趕黃草區域已被國家原產地域保護制度認可和保護。現代研究表明,趕黃草內含多種有效成分,對肝臟具有保護作用,能減低飲酒及藥物對肝臟的損害。
根據肝纖維化的病理分析,肝纖維化與中醫的“症積”有一定的類同之處。同樣,中醫對症積病機的認識是多方面的,但就其本質而言,則以血瘀痰結為主。肝硬化是由於氣虛血滯,以致瘀血滯流,著而不去,凝血與痰溼蘊結,阻滯血絡則成痞塊(肝脾腫大),進而凝縮堅硬,推之不移。 據《天寶本草》、《救荒本草》等記載,趕黃草具有通絡活血、祛瘀除溼、活血散瘀等作用。
中醫觀點:養陽重在養肝。在五行學說中肝屬木,與春相應,主生髮,肝具有解毒排毒的功能,負擔最重,而由於人們肝氣生髮會引起舊疾發作,如春季肝火上揚,會引起肺陰更虛。《黃帝內經》提出春夏補陽的原則,宜多食一些溫補陽氣的食物,以使人體陽氣充實,增加人體抵抗力。李時珍《本草綱目》亦主張以蓼、蒿、芥、辛嫩山野菜雜合而食,充實陽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