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的補肺功效最早可見於南宋文學家洪邁《夷堅志》中的記載。記載說,當時在臺州的一監獄中有囚犯肺部受傷,經常咯血。獄吏用白芨磨成粉後,用米湯餵食該囚犯,數週就痊癒了。白芨這一補肺、止血的方子後來收進了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中。
白芨入藥以塊莖為主,以根莖肥厚、個大堅實、無須根者為佳。中醫認為白芨味苦、甘而澀,性微寒,入肺經。具有止血、消腫的功能,可治療生瘡出血、癰疽腫毒、潰瘍、手足皸裂。《渭南本草》謂其“治痛傷肺氣,補肺虛,止咳嗽,消肺疹咳血,收斂肺氣”。
在新鮮的白芨塊莖中含水分14.6%、澱粉30.48%、葡萄糖1.5%,又含有揮發油、粘液質、白芨甘露聚糖等。白芨的止血作用與其所含膠狀成分有關,它能顯著縮短凝血時間,並加速紅細胞的沉降率,使紅細胞凝集,形成人工血栓,從而修復血管缺損,從而達到止血的作用。
白芨有抗潰瘍作用,並可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由於白芨有高度鑽性,可在胃內形成膠狀膜,從而促使潰瘍面癒合。而且白芨中的有益成分對葡萄球菌及鏈球菌有抑菌作用,可在局部形成一保護膜,能控制及防止胃部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