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必須明確一個前提,並不是所有的息肉都會發生癌變。
一般而言,我們會將腸道息肉分為非腫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又叫新生物性息肉)。
非腫瘤性的息肉一般就不會發生癌變,主要包括:1、幼年性息肉:常見於幼兒,大多在10歲以下。常發生直腸內,呈圓球形,多為單發,病理特徵為大小不等的瀦留性囊腔,是一種錯構瘤。2、炎性息肉:又稱假性息肉。是大腸黏膜的潰瘍在癒合過程中纖維組織增生及潰瘍間黏膜下水腫,使正常黏膜表面逐漸隆起而形成。常見於慢性潰瘍性結腸炎﹑阿米巴痢疾﹑血吸蟲病﹑腸結核等腸道疾病。
腺瘤性息肉是公認的癌前病變。腺瘤性息肉可分為三種類型,即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和管狀絨毛狀腺瘤,其中管狀腺瘤最多見。
息肉惡變成為癌需要多久?
從發病年齡上看,腺瘤性息肉要比大腸癌早5~10年。據Morson在1976年發表的腺瘤到癌發展理論認為,這個時間約為10年。但據最新的一些文獻報道,從腺瘤性息肉發展到癌至少需要5年,平均在5~10年。另外腺瘤息肉癌變與其大小、形態和病理類型有關。廣基腺瘤的癌變率較有蒂腺瘤高;腺瘤越大,癌變的可能性越大;腺瘤結構中絨毛狀成分越多,癌變的可能性越大。從腺瘤向癌轉變的具體機制尚不清, 但從分子生物學角度看,大腸粘膜細胞中癌基因(如APC 基因、K-ras基因等)與抑癌基因多種突變的累積形成了病理改變的生物學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