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治療:可用青黴素和鏈黴素等廣譜抗生素。對青黴素、鏈黴素過敏者,可用紅黴素也可選用甲硝唑(滅滴靈)。
局部治療
紅腫期可用莢蓉膏或化毒散軟膏外敷,膿腫形成後,應切開排膿或可用鐵箍散軟膏與化毒散軟膏各半調勻外敷。破潰後可用甲字提毒藥捻,硃紅紗條換藥.若膿毒已盡,可外用甘乳膏,促其收口。
中醫療法:中醫上根據不同病症表現有不同的治療藥方。
風熱痰毒:腫塊發生在頜頸部,全身惡寒發熱,頭痛,咽痛,口乾.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敷。
治療方法:疏風清熱,化痰消腫。可用牛蒡解肌湯加減:牛蒡子16克,薄荷12克,金銀花16克,連翹13克,夏枯草12克,荊芥12克,玄參12克,浙貝12克,殭蠶12克,生甘草12克。若熱甚可加黃芩、山梔、板藍根,若有便秘症狀則可以加大黃。
肝鬱痰火:腫塊發生在腋下,全身發熱,頭痛,舌虹,苔黃,胸脅牽痛,口苦咽乾。
治療方法:清肝解鬱,化痰散結。可用柴胡清肝湯加減:柴胡12克,川楝於12克,黃芩12克,生地16克,玄胡12克,牛蒡子12克,瓜蔞皮12克,浙貝12克,連翹12克,夏枯草12克,生甘草7克煎藥。若肝火甚,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者可加大黃、龍膽草、車前子。
溫熱蘊結:腫塊發生在腹股溝部,全身發熱,患肢拘急,小便黃熱。
治療方法:清熱解毒,利溼消腫。苔黃膩,脈敷。可用五神湯合草薢滲溼湯加減,紫花地丁12克,蒲公英12克,忍冬蘑16克,黃柏12克,車前於12克,生苡仁16克,川牛膝12克,浙貝母12克,川楝於12克煎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