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區一:頭痛不是病,不需要治療
即使沒有病,如果休息不好、精神緊張也可能出現頭痛,但去除這些誘因後就能好轉。有些頑固性的頭痛經過徹底的檢查也沒有發現器質性的病因,但是卻跟腦力勞動或不良精神刺激、情緒變化有關,這種頭痛被稱為心因性頭痛。心因性頭痛雖然找不到具體的器質性病因,但它也會影響人的身體和生活、工作,所以也需要治療,包括心理治療、行為治療和藥物治療。
誤區二:頭痛不是甚麼大問題,忍忍就過去了
很多情況下,頭痛只是一個短時間的局部不適,或者是某些輕微疾病(如感冒)的症狀。但是問題在於普通人往往不能分辨哪些頭痛不要緊,哪些頭痛會有潛在的威脅。有些人覺得很輕的頭痛,可能已經潛伏著嚴重的疾病。也有些情況,頭痛不是很嚴重,但卻是某種可以治癒或改善、糾正的疾病引起的(比如鼻竇炎、屈光不正等),這時我們也沒必要因為頭痛不嚴重而繼續忍受它的存在。
誤區三:我老是頭痛,一定是得了重病
對於頭痛,有人會忽視,有些卻正好相反,對於自己的頭痛過於擔心。一旦頭痛比較劇烈或反覆發作,就認定自己得了甚麼重病,憂心忡忡,做了全面檢查還是不放心,對於醫生的解釋也不聽,輾轉於不同醫院,既浪費了財力和精力,也影響了自己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戰略上要藐視敵人,戰術上要重視敵人”。其實,對於頭痛,我們既不能掉以輕心,也不能被它輕易擊倒。實際上,從比例上來講,嚴重疾病引起的頭痛在所有頭痛中是少數,前面之所以強調要重視頭痛,是因為那些疾病一旦漏診後果非常嚴重。因此,經過醫生詢問病史和詳細查體,排除嚴重疾病後,我們就大可不必杞人憂天,而應該放下包袱,以樂觀的態度戰勝頭痛。
誤區四:頭痛一定是腦子裡出了問題
頭痛可不一定就是腦袋裡的毛病
頭痛可以是腦部的出血、梗塞、腫瘤、炎症引起,也可能是頭部其他器官如眼、耳、鼻、喉或頸部的疾病引起,甚至還可能是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發燒、缺氧、一氧化碳中毒、高血壓等的表現。還有一些頭痛找不到器質性的病因,稱為原發性頭痛。
誤區五:頭痛越劇烈,疾病越嚴重
頭痛本身不是一種單獨的疾病,而是許多疾病共有的一個臨床表現,它的嚴重程度與疾病的嚴重程度之間並不是平行的關係。頭痛的嚴重程度主要取決於引起頭痛的原因、疾病發展的快慢。另外,對頭痛感覺的嚴重程度還取決於個人的感受,不同的人對疼痛的耐受程度不一樣。一般來說,三叉神經痛、偏頭痛、腦膜刺激引起的頭痛最劇烈,有時神經官能症的頭痛也比較劇烈;全身感染性疾病如流行性感冒、傷寒、瘧疾、鉤端螺旋體病等,也可引起劇烈的頭痛。腦腫瘤引起的頭痛可以在較長時間內表現較輕或僅為中度。因此,有時候劇烈的頭痛確實是由嚴重的疾病引起,但有時候卻並非如此:有些人覺得很輕的頭痛,可能潛伏著嚴重的疾病;有些人頭痛的症狀很劇烈,卻不一定查得出甚麼問題。由此可見,有些頭痛雖然來勢洶洶,其病因卻並不可怕,只要我們認清它的本質,正確處理,頭痛就能迎刃而解。相反,對於那些可能潛伏著嚴重疾病(如腦腫瘤)的頭痛,即使程度很輕,我們也應認真對待,絕不能麻痺大意,以免造成大錯,遺憾終身。
誤區六:隨便吃點止痛藥就能治頭痛
所有藥物都要注意合理使用,如果是處方藥就不能亂吃,服用時必須時刻記得謹遵醫囑。至於像芬必得、阿司匹林等非處方藥物安全性相對較高,對治療頭痛也有較好的療效,但在使用時同樣要注意仔細閱讀說明書,做到對症下藥、用量恰當,否則同樣會損害身體健康。
誤區七:完全消除疼痛才算有效
有些患者治病心切,恨不得一下子就能完全消除疼痛。這種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我們要認識到醫學的侷限性。如前面所說,疼痛的原因很複雜,有些病能根治,有些病無法根治,只能減輕症狀。我們對治療效果要有客觀的預期。另外,有些慢性頭痛的治療需要患者堅持用藥,耐心治療。“藥到病除”是醫生和患者共同的理想,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尤其是慢性疾病,需要配合醫生長期治療才能見到明顯的療效。這種時候,以良好的心態面對疾病往往有助於改善症狀,而煩躁、焦慮反而會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