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的症狀變化多端,因而造成了診斷上的困難。發病年齡一般在40歲以上,年齡較輕者少見。起病緩慢,開始時並不引起注意,僅為頸部不適,有的表現為經常"落枕",經過一段時間,逐漸表現出上肢放射痛逐漸出現。上頸椎的病變可以引起枕後部痛、頸強直、頭昏、耳鳴、噁心、聽力障礙、視力障礙以及發作性昏迷及猝倒。中頸椎的骨贅可以產生頸3~5根性疼痛及頸後肌、椎旁肌萎縮,膈肌亦可受累。下頸椎的病變可產生頸後、上背、肩胛區及胸前區的疼痛以及頸5~胸,的神經根性疼痛。中下頸椎的病變可壓迫脊髓,產生癱瘓。
Semmes及Murphy在手術中曾刺激後縱韌帶或纖維環均可引起肩胛內側、枕後及胸前區的疼痛,有人在手術時將普魯卡因封閉神經根後並將其拉開,壓迫突出物上的後縱韌帶,也會引起肩胛骨內緣、肩部、枕部、頸部及胸前壁的疼痛。如果沒有纖維環及後縱韌帶的破裂,則疼痛較輕及較模糊,這說明這些症狀與神經根無關。
為敘述方便起見,將頸椎病分為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及交感型。然而在臨床上常可見到各型症狀和體徵彼此摻雜的混合型。
(一)神經根型
這是發生在頸椎後外方的突出物刺激或壓迫頸脊神經根所致,發病率最高,約佔頸椎病的60%。
頸枕部及頸肩部有陣發性或持續性隱痛或劇痛。沿受累頸脊神經的行走方向有燒灼樣或刀割樣疼痛,或有觸電樣或針刺樣麻感,當頸部活動或腹壓增加時,症狀加重。同時上肢感到發沉及無力等現象。頸部有不同程度的僵硬或痛性斜頸畸形、肌肉緊張、活動受限。受累頸脊神經在其相應橫突下方出口處及棘突旁有壓痛。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陽性,椎間孔擠壓試驗(又名後頸試驗)陽性。此外,受累神經支配區皮膚有感覺障礙,肌肉萎縮及肌腱反射改變。
(二)脊髓型
這是因突出物壓迫脊髓所致,臨床表現為脊髓受壓,有不同程度的四肢癱瘓表現,約佔10~15%。本型症狀亦較複雜,主要為肢體麻木、酸脹、燒灼感、發僵、無力等症狀,且多發生於下肢,然後發展至上肢。但也有先發生於一側上肢或下肢。此外尚可有頭痛、頭昏或大小便異常等症狀。①脊髓單側受壓:可以出現典型的脊髓半切綜合徵(Brown-séquard Syndrme)。②脊髓雙側受壓:早期症狀有以感覺障礙為主者,也有以運動障礙為主者,以後者為多。後期則表現為不同程度的上運動神經元或神經束損害的痙攣性癱瘓,如肢體不靈活,步態笨拙,走路不穩,甚至臥床不起,小便不能自解。體格檢查可發現四肢肌張力增高,肌力減弱,腱反射亢進,淺反射消失,病理反射如Hoffmann,Babinski等徵陽性,踝陣攣及髕陣攣陽性。感覺障礙平面往往與病變節段不相符並缺乏規律性。此外 胸腰部束帶感亦是常有的主訴。
(三)椎動脈型
這是突出物壓迫了椎動脈所致,可因①椎間盤側方的骨贅。②Zygapophyseal關節前方的骨贅。③後關節不穩定半脫位亦可以是因頸交感神經受刺激而發生反射性的動脈痙攣所致,約佔頸椎病人的10~15%。單純的受壓可能並不引起症狀,需伴有動脈粥樣硬化,椎動脈供血不足的症狀有發作性眩暈、噁心、嘔吐等,症狀每於頭後伸或轉動頭部到某一方位時出現,而當頭部轉離該方位時症狀消失。於轉動頭部時,病人突然感到肢體無力而摔倒,摔倒時神志多半清醒,病人常可以總結出發作的體位。腦幹症狀包括肢體麻木、感覺異常、持物落地,對側肢體輕癱等。此外尚有聲嘶、失音、吞嚥困難、眼肌癱瘓、視物不清、視野狹窄、複視及Horner綜合徵等。
(四)交感型
是頸脊神經根、脊膜、小關節囊上的交感神經纖維受到刺激所致。症狀有頭昏、遊走性頭痛、視物模糊、聽力改變,吞嚥困難、心律失常及出汗障礙等。也有人認為是由於椎動脈壁上的神經受刺激所致,亦可以是椎動脈的間歇性血流改變,刺激了動脈周圍的神經所致。此型診斷困難,往往需經治療試驗成功後才能作出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