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熱簡單的說來,就是胃部上火,因為有很多症狀,表現也不同,總體看來,就是胃部不舒服。會讓人的胃口不好,有的時候容易或多或少的出現胃痛的情況。而這種症狀往往會被人們忽視。嘴巴變得乾渴,或者是經常有口腔糜爛的現象出現,有的時候,牙齦也會出現疼痛的感覺,喜歡喝冷的東西,而不是熱的飲品。這些都是胃熱的表現。如果確定自己胃熱,那麼對於平時的飲食一定要注意,不要吃比較辣的食物,而且最好是吃一些柔和型的食物,像是蘿蔔,黃瓜,山藥等等,要注意自己的飲食,習慣要養成,不要吃一些垃圾食品,而且最好不喝咖啡,或者是其他的茶之類的飲料,可以一天中多吃幾頓,但是每頓都要少吃。
胃熱人的飲食調理是漫長的過程。一定要有耐心。也可以通過一些簡單的按摩緩解胃熱。按摩腳部,腳部上有很多穴位,有一些穴位對於胃部有一定好處,例如三里穴,還有公孫穴,經常按摩這些穴位可以根治各種疾病。但是一定要堅持,如果你不會按摩的話,可以找專業的足療會館做一做按摩。
胃熱並不可怕,但是調節起來比較麻煩,有胃熱的人一定要從飲食上注意。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如果嚴重的話,可以去醫院檢查,進行正規的治療。對於一些飲食也要有忌諱。
按照中醫的分類方法,胃病主要有三大類:脾胃虛寒引起的胃病、腸胃溼熱引起的胃病和精神因素引起的胃病。不同的類型有不同的治療和日常保養方法。脾胃虛寒的人,應該採用暖胃的方法,日常做菜時可以多用胡椒、生薑,溫補暖胃的羊肉當歸湯是很好的適時補品;腸胃溼熱的人,應該注意清除腸胃溼熱,日常飲食應以清淡為主,羊肉不宜多吃,性熱壯陽的狗肉更應儘量不吃;精神因素引起的胃病,通常是因為肝氣鬱結、氣機不暢,所以平時適當運動與休息,舒緩情緒很有幫助。當然,這只是一般規律性的總結,臨床並非如此簡單,也有虛實夾雜或本虛夾雜等。
可是我們不是專業醫生,怎麼知道自己是胃寒還是胃熱,陰虛還是陽虛呢?
一、胃寒證
胃寒證多由外來寒邪直接侵犯胃腑,或過食生冷,寒邪停聚胃腑而發病。胃寒證又分胃寒實證和胃寒虛證。
胃寒實證:大多突然起病,腹部受寒或過量進食生果、冷飲導致,表現出胃部突然冷痛,疼痛劇烈,口淡不渴,甚至有頭痛,骨節肌肉痠痛,舌質淡,苔白厚。病情輕的,用熱水袋外敷,或喝熱水、生薑水,或服用加味藿香正氣丸即可。若病情較重,則需要用乾薑、高良薑、胡椒、花椒、桂枝等以溫陽散寒。
胃寒虛證:則常常病情較長,口泛清水或酸水,四肢不溫,口淡不渴,小便清,大便爛,腹部稍受涼或飲食稍不注意就會發病,舌淡,苔白。表現為胃痛,輕則綿綿不已,重則劇痛,遇寒加劇,如果用熱水敷,則“得溫痛減”。胃虛寒證應在用健脾胃藥物的基礎上加一些溫陽的藥,如干姜、花椒、胡椒、桂枝等。
下面介紹幾則溫胃祛寒食療劑:
1、清燉鯽魚
原料:鯽魚1條,橘皮10克,生薑50克,胡椒2克,吳茱萸2克,黃酒50克,鹽、蔥、味精適量。
製法:將鯽魚去鱗及內臟,生薑切片後放魚上幾片,其餘和橘皮、胡椒、吳茱萸一起紗布包填魚腹內,加入黃酒、鹽、蔥、和水15毫升,隔水清蒸半小時,取出藥包加入味精即可。
服法:佐餐食用。
功效:溫胃止痛,克輔治虛寒胃痛,對清水腹瀉,腹痛也有效。
2、砂仁肚條
原料:砂仁10克,豬肚1000克,花椒、胡椒、蔥白、生薑適量。
製法:按燒菜的一般方法制作。
服法:佐餐食用。
功效:溫中化溼,行氣止痛。主治胃脘冷痛,脹悶不舒,不思飲食,嘔吐洩瀉等。
3、乾薑粥
原料:乾薑3克,高良薑3克,粳米60克。
製法:先煎乾薑、高良薑取汁,再入粳米同煮為粥。
服法:早晚各1劑。
功效:溫中和胃,祛寒止痛。主治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呃逆,泛吐清水,腸鳴腹瀉。
冬季喝點祁門紅茶很好,養胃。特級的很有韻味,初泡分上下層次。別泡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