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針(之一)
(一)取穴
主穴:分2組。1、衝陽、頰車;2、合谷、下關。
配穴:太陽、崑崙、內庭、太沖。
(二)治法
主穴為主,上牙痛針第一組,下牙痛針第二組,止痛不理想時加配配穴1~2穴。頰車、下關直刺深刺,使針感向齒根傳導,太陽以45度角向齒根緩慢捻轉進針,深至1.5~1.8寸;合谷、衝陽、內庭、針尖向上,以“氣至病所”手法,促使針感往病所方向傳導;崑崙穴,針尖斜向外踝前緣刺入,深3~5分;太沖捻轉進針,深約0.8~1寸。上述穴位得氣或感傳後,均採取捻轉結合提插法運針2~3分鐘。捻轉頻率100~140次/分鐘,角度150~180度左右,提插幅度0.5釐米,強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宜。然後留針20~40分鐘,每5~10分鐘運針1次。每日1~2次。
(三)療效評價
共治療975例,有效率在94·1~100%之間。其中“氣至病所”者效果顯著優於氣不至病所者[2~5]。
體針(之二)
(一)取穴
主穴:液門。
(二)治法
一般僅取患側,效不顯時加取對側。令患者正坐,自然握拳放於治療桌上,在手背四、五指縫尖上方約0.5釐米處,避開可見靜脈,取28號1.5寸針,順掌骨間隙刺入0.5~1寸左右,捻轉提插以得氣為度:局部酸、脹及有觸電感向臂肘放射。先刺患側穴,留針15分鐘,如疼痛仍未顯減時,加刺對側,留針20~60分鐘,每15分鐘行針1次。出針後稍壓針孔片刻。每日1次。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各種牙痛病人385例,結果顯效303例,有效74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97.9%。
體針(之三)
(一)取穴
主穴:手陷谷
手陷谷位置:在手背第二、三指掌關節後的掌骨間,二、三掌骨小頭後方陷中,握拳取之。
(二)治法
選患側穴位,局部消毒,以1寸毫針,針尖向腕斜刺入穴位,進針3~5分,針刺手法用重提輕插,配合吸氣時針,呼氣時提針的瀉的手法,留針20~30分鐘,中間行針1次,每日1次,一般治療1~2次。
(三)療效評價
上法共治療1200例,1次治癒1026例,2次治癒103例,總治癒率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