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炎的主要症狀為整個毛囊細菌感染髮生化膿性炎症。初起為紅色丘疹,逐漸演變成丘疹性膿皰,孤立散在,自覺輕度疼痛。在成人主要發生於多毛的部位,在小兒則好發於頭部,其皮疹有時可互相融合,愈後可留有小片狀禿髮斑。毛囊炎系化膿性球菌侵犯毛囊口周圍,侷限於毛囊上部的炎症,分為化膿性與非化膿性兩種,多見於免疫力低下者或糖尿病患者,好發於頭部、項部。毛囊炎初起為紅色充實性丘疹,以後迅速發展成丘疹性膿瘡,繼而乾燥、結痂,痂脫後不留痕跡。
毛囊始於真皮的下部,經過真皮的上部、表皮,止於皮膚的表面毛囊開口處。細菌感染不同的部位,不同的程度稱不同的病名,實際上都是毛囊炎。在皮膚表面毛囊開口處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稱毛囊性膿皰瘡,也稱毛囊口炎,表現是綠豆大小的膿皰,周圍是紅暈,7~10天脫痂而愈。整個的毛囊發炎,也就是說從毛囊的開始處真皮起到毛囊的終止處表皮的部分都發炎,這種炎症是葡萄球菌感染,稱為單純性毛囊炎,表現是紅色小硬結節,觸之疼痛,好發於面部,一週癒合,可以留下輕微的瘢痕。
而痤瘡是毛囊皮脂腺單位的一種慢性炎症性皮膚病,主要好發於青少年,對青少年的心理和社交影響很大,但青春期後往往能自然減輕或痊癒。臨床表現以好發於面部的粉刺、丘疹、膿皰、結節等多形性皮損為特點。痤瘡的發生主要與皮脂分泌過多、毛囊皮脂腺導管堵塞、細菌感染和炎症反應等因素密切相關。進入青春期後人體內雄激素特別是睪酮的水平迅速升高,促進皮脂腺發育併產生大量皮脂。同時毛囊皮脂腺導管的角化異常造成導管堵塞,皮脂排出障礙,形成角質栓即微粉刺。毛囊中多種微生物尤其是痤瘡丙酸桿菌大量繁殖,痤瘡丙酸桿菌產生的脂酶分解皮脂生成遊離脂肪酸,同時趨化炎症細胞和介質,最終誘導並加重炎症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