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大多數大便出血均來自腸道的良性疾病,大腸癌僅佔其中很少一部分。引起大便出血的原因很多,其中痔瘡肛裂、幼年型直腸息肉、大腸腺瘤等較為常見。此外,大便出血還需與上消化道出血及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病)所致的腸道出血相鑑別。
大腸癌極易與其他導致大便出血的疾病相混淆。其中應特別提及的是痔瘡和痢疾,因為大腸癌病人常被誤診為這兩種疾病而失去寶貴的治療時機。痔瘡是最常見的便血原因,其出血與排糞有關,多在排糞後或便後呈滴狀或噴射狀,色澤鮮紅,有時伴有痔核脫出肛門及相關的不適、疼痛等症狀。直腸鏡檢查可見痔核。痢疾是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由痢疾桿菌而引起起。表現是腹痛、腹瀉、裡急後重、膿血便,還可伴有發熱等全身感染症狀,治療後症狀訊速消失。少數病人治療噹噹可遷延不愈,形成所謂"慢行痢疾",可有反覆發作的腹瀉、粘液便、膿血便、大便出血等與大腸癌相似的困難,誤診的原因多為未進行全面的檢查。杜絕誤診的關鍵是未經系統的大腸檢查,醫生對大便出血的病人不要輕易作出痔瘡或慢行痢疾的診斷。很多人認為:只要大便時出血就是患了痔瘡。實際上這是一個錯誤概念。因為便血不僅僅是痔瘡獨有的症狀。便血,意味著消化道出血,而消化道出血又分為高位出血和低位出血兩種。
消化道高位出血,例如食管下端靜脈曲張破裂引起的出血,消化性潰瘍出血等,由於血液離開血管後存留在腸腔的時間較長,排出體外時糞便呈柏油狀,色黑,或咖啡色,呈漿糊狀,大便潛血陽性。
消化道低位出血,尤其是結腸、直腸下端出血,血色鮮紅且與排便關係密切。其中,痔瘡出血的特點是用力排便時,血液從肛門內排出,量不等,或便後手紙帶血,或滴血,或呈噴射狀。肛裂引起的便血,一般量較少且伴有劇烈的疼痛。直腸息肉出血,多見於兒童排便時血液汙染肛門周圍。若為成年人,糞便中帶血並混有粘液和膿性分泌物,氣味奇臭,伴有便條變細症狀,應高度注意直腸和下段結腸有無癌瘤存在。若糞便中帶血並伴有粘液,裡急後重,大便次數增多,左下腹疼痛者,首先應考慮痢疾和慢性腸炎。
以上論述了便血可由多種疾病所導致,並非痔瘡所特有。另外,痔瘡並非僅有便血這一症狀。一般的講,痔瘡除便血外,還會出現便後有物脫出於肛門外、肛門周圍瘙癢、流粘液、肛旁腫痛等症狀。這些症狀對某個具體病人來講,可以單獨存在,也可以幾個症狀並存。因此,不應該認為大便出血就是患了痔瘡。應該全面考慮,儘早去專科醫院診治,以防誤診、誤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