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性稀便
剛為人父母的寶爸寶媽很關心寶寶的健康,看到寶寶便稀就擔心是腹瀉,有時較稀薄的大便並非腹瀉。新生兒剛出生腸道功能尚未健全,不同餵養方式的寶寶大便性狀也存在明顯區別。如母乳餵養的新生兒,每天大便可多達7~8次,甚至10~12次,大便通常較稀薄,色黃,如果寶寶精神好,吃奶好,體重增長正常,就不必擔心。
症狀:每天大便可多達7~8次,甚至10~12次,大便通常較稀薄,色黃。
餵養不當
有的寶媽生完小孩後由於一些原因奶水不足,只能讓新生兒喝奶粉,由於給新生兒餵食的奶粉過濃、奶粉不適合、加糖過多、奶液過涼、天氣炎熱時給寶寶斷奶,或過早添加米糊等澱粉類食物,都會容易引起寶寶的腹瀉。
症狀:大便含泡沫,帶有酸味或腐爛味,有時混有消化不良的顆粒物及黏液。常伴有嘔吐、哭鬧。
食物過敏
大約2%~7%的寶寶會對奶粉蛋白質過敏,有遺傳性過敏體質的新生兒更容易產生對奶粉蛋白質的過敏症狀。
症狀:使用牛奶或奶粉餵養後有難治性、非感染性腹瀉超過兩週,大便可混有黏液和血絲,伴隨皮膚溼疹、蕁麻疹、氣喘等症狀。
感冒著涼
在寶寶患感冒或著涼時常伴有腹瀉症狀,因此,只要從根本上把造成腹瀉的罪魁禍首——感冒治好,腹瀉也就自然而然地。痊癒了。如果擔心寶寶會出現脫水症狀,應適當給予口服補液。
症狀:伴隨著感冒症狀會出現腹瀉。
病毒或細菌感染
最常報告的病因包括一些細菌(如大腸桿菌,沙門菌,空腸彎曲菌)和病毒,特別是輪狀病毒。輪狀病毒是秋冬季嬰幼兒腹瀉的主要病原。由輪狀病毒引起的腹瀉,約佔秋冬季節小兒腹瀉的70%~80%。2歲以下的嬰幼兒發病最多,尤其是6個月—7歲的嬰兒。傳染性很強,能在家庭、幼托及兒科病房流行。發病時伴有嘔吐發熱,若不及時處理可出現脫水症狀,因此要格外注意。
症狀:大便呈黃稀水樣或蛋花湯樣,量多,無膿血,應考慮輪狀病毒感染。若大便含黏液膿血,應考慮細菌性腸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