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醫病因病機
根據其臨床表現,本病可歸屬於“婦人腹中痛”、“經行腹痛”、“產後腹痛”“帶下”等疾病的範疇。中醫對此病沒有具體明確的論述,但對它的症狀的論述卻有許多,如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婦人雜病諸候》雲:“小腹痛者,此由胞絡之間宿有風冷搏擊血氣,停結小腹,因虛發動與血相擊故痛;”宋代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亦云:“婦人腹中瘀血者,有月經痞溼不通,或產後餘穢未盡,因而乘風取涼,為風冷所乘,血得冷則成瘀血也。”但均與血瘀有乏。瘀血留滯衝任胞宮,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中醫認為,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氣虛無力推動血行,血行不暢,瘀阻經脈,氣滯血瘀,氣虛則見不勝勞累,神疲乏力,氣短,小腹、肛門墜脹;氣滯則見乳房脹痛,心煩易怒;瘀血阻滯,不通則痛,故見腰骶疼痛,性交後疼痛。總之,本病的病理基礎是氣虛血瘀兼有氣滯,氣虛為本,氣滯血瘀為標。虛實夾雜本虛標實。瘀血的形成,常與以下因素有關:1、肝氣鬱結,氣機阻滯而致血瘀。內傷七情,肝氣鬱滯,血行不暢,衝任胞宮氣血鬱阻而成本病。
2、溼熱蘊結下焦而致血瘀。因外感溼熱,溼熱內蘊,或流連衝任,阻遏經脈,盤踞胞宮,氣血運行不暢,停滯而成本病。
3、虛損所致血瘀。早婚、房勞、多產或素體虛弱以致精氣虧損,血運無力則氣血澀滯暢,衝任胞宮失於濡潤而生本病。
二、西醫病因病理
(一)病因
任何使盆腔靜脈血液流出盆腔不暢或受阻的因素,均可以導致盆腔靜脈淤血。和男子相比,女性盆腔循環在解剖學、循環動力學和力學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是易於形成盆腔瘀血的原因。
1、解剖學因素。女性盆腔循環的特點主要是靜脈數量增多和構造薄弱。一般是兩條或兩條以上的靜脈伴隨一條同名動脈,有較多的吻合支及靜脈叢,血流緩慢,如盆腔的中等靜脈子宮靜脈、陰道靜脈和卵巢靜脈,大多是2~3條靜脈伴隨一條同名動脈,卵巢靜脈甚至可多達5~6條,形成蔓狀靜脈叢,彎曲在子宮體兩側後方,直到它們流經骨盆緣前才形成單一的卵巢靜脈。在子宮、輸卵管、卵巢靜脈之間有許多吻合支,在輸卵管系膜內,有子宮靜脈和卵巢靜脈的吻合支,並形成環狀的靜脈循環,再與外側的卵巢靜脈叢吻合。
起源於盆腔臟器黏膜、肌層及其漿膜下的靜脈叢,彙集成兩支以上的靜脈,流向粗大的髂內靜脈。盆腔靜脈數量上的增多是為了適應盆腔靜脈流動緩慢的需要。
盆腔靜脈較身體其他部位的靜脈壁薄,缺乏筋膜組成的外鞘,沒有彈性,大多沒有瓣膜,且一些經產婦的瓣膜功能常不全。穿行在盆腔疏鬆的結締組織中,且女性盆腔靜脈血容量多,故容易引起盆腔內、外生殖器、膀胱、直腸及肛門周圍靜脈淤血,造成血管迂曲、擴張、淤血。同時合併外陰、宮頸、下腹靜脈曲張。另外膀胱、直腸、生殖器三個系統靜脈彼此相通,任何一個系統發生障礙,均可以影響到另外兩個系統。
2、體質因素。有些患者因體質因素,其血管壁組織顯著薄弱,彈力纖維少,彈性差,容易形成靜脈血淤滯。
3、力學因素。因早婚早育者,在其生殖器未完全成熟時負擔過重,或房事不節、孕產頻繁都容易產生盆腔靜脈淤血,因大量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影響,再加上子宮周圍靜脈的壓迫,可引起子宮周圍靜脈擴張。長期站立或久坐體位、由於子宮體的重力作用及膀胱充盈使子宮體向後移位,也可影響盆腔靜脈的流出。習慣仰臥睡眠者,盆腔大部分靜脈的位置均低於下腔靜脈,不利於盆腔靜脈血液流出盆腔。
4、輸卵管結紮術。由於輸卵管的血供為雙重供應,動脈源於子宮動脈的輸卵管支及峽支,漏斗部由卵巢動脈的傘支分佈而來,兩者之間相互吻合,而靜脈一部分入卵巢叢,一部分入宮頸陰道叢,這樣就形成了輸卵管動脈與靜脈走向不同的特點。在輸卵管結紮的過程中,如果損傷了輸卵管系膜靜脈或局部病變,使血供的平衡關係受到了破壞,就會影響盆腔靜脈循環動力學的改變。使系膜內血管網血液循環受阻,造成靜脈血管曲張。可以認為輸卵管結紮術造成的損傷或局部病變是發生盆腔靜脈曲張的眾多因素的主要因素之一。
5、自主神經功能紊亂。不少學者認為本綜合徵的主要症狀是容易疲勞,腰痛,性感不快等,併發生失眠、抑鬱、癔症與盆腔靜脈淤血關係密切,因此,自主神經調節功能失去平衡而導致盆腔局部靜脈淤血。
6、其他因素。子宮肌瘤、慢性盆腔炎(尤其是形成輸卵管卵巢囊腫者)、哺乳期慢性閉經宮頸炎等,造影時可顯示盆腔靜脈淤血影像。
(二)病理
由於以上幾種因素,使一部分解剖結構薄弱的盆腔靜脈在功能上發生變化,影響血流運行,形成淤血、水腫,長久則組織缺氧而導致結締組織增生或纖維化,再通過神經血管之間相互影響,波及整個生殖器和乳房,而表現為臨床一系列綜合徵。由於淤血而引起的局部組織及相關器官的水腫,開始是暫時性的、可逆性的,持續多年或反覆加重後,則可以發生永久性變化。大體病理所見為外陰靜脈充盈以致曲張,陰道黏膜紫藍著色,宮頸肥大水腫,頸管黏膜常呈外翻性糜爛,周圍有黏膜紫藍著色,有時可在宮頸後唇看到充盈的小靜脈,宮頸分泌物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