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痛風的發病率逐年上升,發病的嚴重程度也如滾雪球一樣。
很多患者往往處於急性期,由於疼痛程度嚴重(沒有經歷過痛風急性發作的人可能無法想象),其患者往往有想鋸腿的感覺,在臨床上常見患者大量服用秋水仙鹼,其實這樣做危害很大。
秋水仙鹼藥物的治療劑量和中毒劑量非常接近,不良反應包括噁心、嘔吐、腹瀉、肝損傷、骨髓抑制和脫髮。大多數痛風患者由於吃了大量的高能量飲食而導致肝功能異常,服用秋水仙鹼後,肝功能往往會明顯升高。西醫在治療這種情況時,往往會加用保肝藥物,很多患者認為加用後就萬事大吉了,其實保肝藥物也需要經過肝臟代謝,在臨床上服用保肝藥物導致肝功能異常的情況並不少見。因為肝功能多的患者禁忌使用激素,或者有糖尿病、高血壓(痛風患者容易合併心血管疾病),所以使用激素會增加血壓、血糖,在一種疾病沒有得到控制的情況下,造成其他疾病的惡化,3如果在緩解期肝功能出現異常,後續降尿酸藥物的治療效果就不好。在臨床統計中,當年第一次痛風發作後的複發率高達60%以上。
因此,在急性期,可以用短效抗炎鎮痛藥進行治療,控制疼痛,如果用秋水仙鹼,要盡力控制劑量,減少副反應。
我的個人經驗是,如果在急性期能單獨使用中藥,包括內服和外用,一般1-5天就能控制病情。中藥是人類幾千年來實驗的結果,對痛風病的認識從《黃帝內經》就有記載。如果將常用的中草藥內服,副作用就更小。這也為中西醫結合治療痛風和緩解期降低血尿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中醫的個體化治療是一個優勢,但還不夠時需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需要面診,一般在痛風的急性期以 "溼熱痺阻 "為主。
另外,中藥在急性期可以降低血尿酸,而西藥在急性期沒有降低血尿酸的作用。
中醫對痛風的控制比西醫更徹底。在患者血尿酸降至正常後,中藥繼續打破患者痛風的 "土壤",而服用中藥可使高尿酸降低1/4-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