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治療
血栓栓塞性疾病是當前危害人類健康,導致病死率最高的原因之一,如心肌梗死、腦血栓形成、深靜脈血栓形成、腦栓塞、肺栓塞等。此外,血栓形成是許多疾病發病機制中涉及的一種重要病理過程。因此,預防血栓形成,治療血栓形成,將已形成的血栓溶解,已成為當前臨床上重要的防治方法。其中,抗凝治療是首要的方法。
1.抗凝療法
(1)肝素:肝素是常用的抗凝劑,是一種高度硫酸化的葡萄糖胺聚糖。肝素廣泛存在於哺乳動物的組織中,肥大細胞是其主要的產生部位。藥用肝素的主要來源是牛肺及豬腸黏膜。臨床上用的肝素稱為未經級分的肝素(unfraction heparin,UFH),因它是由相對分子質量不一的成分所組成的混合物,相對分子量介於0.3萬~3萬,也稱為標準肝素(SH),藥物名稱為肝素鈉。
①肝素的作用:
A.抗凝作用:肝素能延緩和阻止纖維蛋白形成。
a.抗凝血酶作用:肝素需要有輔因子才能發揮抗凝作用,最重要的輔因子是抗凝血酶Ⅲ(AT-Ⅲ)。肝素與AT-Ⅲ的賴氨酸反應中心結合,使其構形改變,精氨酸反應中心易與凝血酶的絲氨酸活性中心結合,將凝血酶滅活。形成的AT-Ⅲ-肝素-凝血酶複合物上的肝素可以脫落,再被利用。
b.中和活化的因子Ⅺa、Ⅹa、Ⅸa。
B.其他作用:促纖維蛋白溶解作用、降低血黏度、抑制補體激活等。
②藥代動力學:一次靜脈注射肝素通過飽和清除機制,在血漿中起始有一快速消失期,然後逐步升高,平均半衰期為60min,一次大量注射,肝素有立即抗凝作用,根據不同劑量,這種抗凝作用可持續2~6h。皮下注射5000U/12h,其生物效應只有20%~30%,若將劑量增高到1.75萬U /12h,則其作用可達90%,注射後3~4h血漿肝素濃度達高峰,作用可維持12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