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4-06-30 17:42

  嬰兒型應與下列疾病鑑別:

  先天性重症肌無力。生後即為肌無力,其母有重症肌無力。一般於生後逐漸好轉,且應用膽鹼醮酶抑制劑有效。

  先天性肌張力不全(Oppenheimt病)。主要為肌張力低下,肌肉無萎縮,肌電圖及肌肉活檢無異常所見。

  糖原累積病Ⅱ型(Pompe病)。有血清麥芽糖酶缺乏,心臟明顯擴大.肌活檢肌纖維中有大量糖原代替原來的肌纖維。

  進行性肌營養不良。出生一般情況好,一般發病在3歲以後,開始學走路時。多有肌肉假肥大,肌電圖為肌源性改變,血清酶均明顯增高。

  少年型需與進行性肌營養不良鑑別。本型一般雖有血清肌酶潛的增高,但肌電圖為神經源性改變,肌肉活檢亦為神經源性損害的特徵。以上特點均可與進行性肌營養不良區分。

  成年型由於為慢性進行性近端上下勝無力和萎縮.因而需和進行性肌營養不良肢帶型鑑別。在成年型脊肌菱縮症中多有明顯的肌肉束顫,肌電圖為廣泛的神經源性損害,肌肉活檢為神經源性及肌酶譜的正常,可助鑑別。與頸椎病(脊髓型)可根據胸鎖乳突肌肌電圖及上肚皮節體感誘發電位,及無感覺障礙,無錐體束及括約肌障礙進行鑑別。與根型頸椎病的鑑別可參照肌萎縮側索硬化症中所述。

  少見的單肢型需與多灶性脫鞘性神經病相區別。後者雖可限於一側上肢起病,多在遠端,但電生理和病理顯示為一組多灶性脫鞘的表現,即電生理有運動神經傳導速度的減慢,遠段潛伏期的延長,F波的潛伏期延長,出現率減低。更重要的是有神經傳導阻滯,而與脊髓性肌萎縮的肌電圖所示為明顯的神經元損害,但運動神經傳導速度正常回然不同。

  原發性側索硬化

  本病運動神經元變性位限於上運動神經元,而下運動神經元不受累。為少見類型.散發,國內尚未見有家族的報道。起病可在青年期逐漸進展.多從下肢起病。病人常訴肌肉僵硬,運動笨拙。檢查時雙下肢肌張力增高,反射亢進,雙下肢出現巴賓斯基徵及查多克徵。此型進展緩慢.最後可延至上肢。但多不如下肢嚴重。無肌肉萎縮及無力,腦神經亦不受累,無括約肌障礙,無感覺障礙。如皮質延髓束受累時可出現嗆咳、吞嚥障礙及強哭強笑。頸段及胸段脊髓影像學無異常,腦脊液正常。EMG或神經傳導速度無異常。磁刺激運動誘發電位可有中樞傳導時間延長。本病病因不明,作者於中國西北地區、甘肅省部分地區觀察到有地醫分佈的搓似率型的病人。發病可從兒童至成年,家庭多個成員發病。

  起病從下肢開始,表現錐體束徵,部分可累及上腔,無其他神經受損徵。經調查該地區性的分佈與當地以山黧豆為主食,且食物加工過程中問題有關。經改基山黧豆製作過程或不食用後,發病連漸消失。固而推測與山黧豆毒素(BOAA)有關,已證實此種丙氨酸的衍生物是興奮性氨基酸受體激動劑。本病有時需與多發性硬化進行鑑別。但根據發病緩慢,進行性的錐體束受累,無括約肌障礙等可資鑑別。無特效治療。Baclfon等藥可暫時緩解肌張力及肢體僵硬。

哪些病需要和脊髓性肌肉萎縮症進行區別相關文章
1、保持樂觀愉快的情緒。較強烈的長期或反覆精神緊張、焦慮、煩燥、悲觀等情緒變化,可使大腦皮質興奮和抑制過程的平衡失調,使肌跳加重,使肌萎縮發展。 2、合理調配飲食結構。肌萎縮患者需要高蛋白、高能量飲食補充,提供神經細胞和骨骼肌細胞重建所必需的物質,以增強肌力、增長肌肉,早期採用高蛋白、富含維生素、磷脂和微量元素的食物,並積極配合藥膳,如山藥、苡米、蓮子心、陳皮、太子參、百合等,禁食辛辣食物,戒除
發布於 2024-06-30 17:35
0評論
1、Ⅰ型,又稱重型、急性型、嬰兒型,患者在出生六個月內即出現症狀,病患之四肢及軀幹因嚴重肌張力減退而呈現無力症狀,頸部控制、吞嚥及呼吸困難,哭聲無力、肌腱反射消失,一般在兩歲前就會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2、Ⅱ型,又稱中間型,其症狀常出現於出生後六個月至一歲半之間,病患之下肢呈對稱性之無力,且以肢體近端較為嚴重,患者無法自行站立及走路,有時可見舌頭及手部顫抖,肌腱反射消失或減弱,但臉部表情正常,患者
發布於 2024-06-30 17:29
0評論
肌肉系統的結構與功能 人的骨骼肌一般不少於434塊,它佔新生兒全身體重的25%,成人體重的40-45%。人的一切隨意活動都要靠肌肉的收縮運動來完成。肌肉活動所需血供佔心臟總輸出量的12%,佔全身耗氧的18%,肌肉是人體代謝,特別是糖代謝的重要器官之一。 橫紋肌有許多並列的肌纖維組成,肌纖維即肌細胞,呈圓柱形,內有肌漿,外有漿膜,肌漿中有數個肌核,許多線粒體、核糖體等細胞小器官,併為許多縱向和橫向
發布於 2024-03-14 23:29
0評論
1.胸部出口綜合徵偶可發生雙手對稱性肌萎縮,但多有肢體疼痛及感覺障礙,肌萎縮範圍侷限,無肌束震顫。 2.頸椎脊髓病的外側型及神經根型頸椎病可有雙手肌萎縮,手的精細動作障礙,腱反射減弱,但也常有肢體疼痛、麻木,無肌束震顫。 脊髓性肌萎縮症診斷根據起病年齡、病情進展速度,肌無力的程度,實驗室檢查,存活期等臨床資料進行診斷和分型,肌電圖失神經電位有定性診斷意義。 輔助檢驗:血清中肌細胞酶一般正常,神經
發布於 2024-06-30 17:15
0評論
1.化膿性腮腺炎常為一側性,局部紅腫壓痛明顯,晚期有波動感,擠壓時有膿液自腮腺管流出,血象中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明顯增高。 2.頸部及耳前淋巴結炎腫大不以耳垂為中心,侷限於頸部或耳前區,為核狀體,較堅硬,邊緣清楚,壓痛明顯,表淺者活動。可發現與頸部或耳前區淋巴結相關的組織有炎症,如咽峽炎、耳部瘡癤等,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增高。 3.症狀性腮腺腫大在糖尿病、營養不良、慢性肝病中,或應用某些藥物
發布於 2023-03-22 07:54
0評論
1、根據中醫理論,本病的發生,大多是脾腎虧虛或中氣不足所致。其病機為正虛為本,脾腎肝虧、氣血不足。初病在脾,進而損及肝腎,每因六淫、勞倦、情志而誘發。中醫認為:脾為後天之本,氣血化生之源,營養五臟六腑、肌肉筋骨,且脾主肌肉,脾胃虛弱,則氣血生化不足,肌肉無以營養而發病。 2、廢用性肌肉萎縮上運動神經元病變系由肌肉長期不運動引起,全身消耗性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惡性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腎為先天
發布於 2024-12-21 01:58
0評論
下肢痿軟無力,不能久立,腰脊痠軟。一側或兩側感覺障礙或痛覺消失。並伴有頭昏目眩、耳鳴、遺精、遺尿或月經不調,舌紅苔少,脈細數。這就屬於肌肉萎縮的症狀表現。 肌肉萎縮的症狀還有四肢軟弱無力,手足麻木不仁,面色無華或唇紫,舌下瘀斑,四肢青筋暴露,脈澀馳無力。 肌肉枯萎消瘦,伴有神疲倦怠,食少便溏,面色虛浮無華、舌苔薄白,脈細。 早期肌肉萎縮的症狀可以不明顯,肌力和肌張力變化不大,上肢肌肉萎縮往往先在
發布於 2024-08-20 07:26
0評論
1.子宮腺肌病又稱內在性子宮內膜異位症,為子宮內膜侵入子宮肌壁層,屬於子宮內膜異位症的一種特殊型,可以和“外在”或主要是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症同時存在。病人多表現為繼發性痛經伴進行性加重。隨著病情發展,疼痛可從經前1周左右即開始,或可延長至經後1~2周,少數患者疼痛時間在月經前後,仍呈週期性。月經過多是子宮腺肌病的另一主要症狀,常導致貧血。少數患者發生大量出血,易被誤診為功能性子宮出血。2.子宮內膜癌
發布於 2022-10-03 10:50
0評論
1、注意肌肉體積和外觀 臨床上肌肉萎縮的診斷應兩側對比,即肌肉萎縮的範圍分佈程度兩側對稱部位的比較觀察有無肌束顫動。 2、肌力和肌張力 肌肉萎縮多伴有肌力低下,所以應注意肌容積與肌力的比較注意肌肉萎縮部位的肌力肌張力,檢查時應在溫暖的環境和舒適的體位下進行。應讓患者儘量放鬆,可通過觸摸肌肉的硬度及被動伸屈患者的肢體時所感知的阻力來判斷肌張力減低時肌肉鬆弛。被動運動時阻力減低或消失,關節的運動範圍
發布於 2023-11-17 08:05
0評論
1、青年一側性上肢肌萎縮症發病於十四到二十四歲,男性常見,起病隱襲,表現為前臂中點以下變細,大、小魚際和骨問肌萎縮明顯,常為單側,萎縮界限鮮明,無感覺障礙,但植物神經障礙比較明顯。肌肉萎縮進行至1-3年內自行停止。 2、早期肌肉萎縮症狀可以不明顯,肌力和肌張力變化不大,上肢肌肉萎縮往往先在大魚際肌的撓側緣出現。 3、活動不靈,雙足無力,麻木這些也都是肌肉萎縮患者發病初期的症狀,腓骨肌開始萎縮,後
發布於 2024-06-20 08:23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