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4-07-04 21:01

  (一)發病原因

  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屬於彈狀病毒科(rhabdoviridae),狂犬病毒屬(lyssavirus)。病毒形態似子彈,直徑75~80nm,長175~200nm。內層為核殼,含40nm核心,外層為緻密的包膜,表面有許多絲狀突起,突起物遠端為槌狀。整個病毒表面呈蜂窩狀的六角形結構。病毒的基因組為負鏈單股RNA,分子量為4.6×106。病毒基因組長11932個核苷酸,其中約91%的核苷酸參與編碼五種已知的結構蛋白,即糖蛋白(GP)、包膜基質蛋白(M2P)、殼體基質蛋白(M1P)、核蛋白(NP)和轉錄酶蛋白(LP)。基因組RNA與180個NP分子結合成核糖核蛋白(ribose nucleoprotein,RNP),使RNA受到良好的保護而不被降解,同時也為基因組的複製和轉錄提供了一個適宜的結構基礎。M2P是狂犬病毒最小的結構蛋白(分子量僅為25×103),它可連接病毒外膜及膜上GP和核殼。GP是一種典型的跨膜糖蛋白,能與乙酰膽鹼受體結合使病毒具有神經毒性,同時可誘發宿主體內產生中和抗體和刺激細胞免疫,對狂犬病病毒的攻擊有保護作用。NP為狂犬病毒的群特異性抗原,可使機體產生補體結合抗體。NP誘生的抗狂犬病毒保護力是由各種細胞因子(如抗體、單核因子和淋巴細胞等)參與的相互作用產生的;還能對中和抗體有促進作用。狂犬病毒GP和NP還可能誘導機體產生干擾素。

  用抗狂犬病毒核殼蛋白單克隆抗體可以將狂犬病毒及其相關病毒分為五個血清型:1型-典型的狂犬病攻擊病毒標準株(challenge virus standard,CVS);2型-拉哥斯蝙蝠狂犬病毒(logosbat virus);3型-莫可拉原型株(Mokola virus);4型-杜文海原型株(duvenhage virus);5型-包括歐洲蝙蝠狂犬病毒:EBL1和EBL2。基因分型可分六型:即基因1、2、3、4型分別與血清1、2、3、4型相對應,基因5和6型即為血清5型的EB1和EB2。血清2、3、4、5型和基因2、3、4、5、6型又稱為狂犬相關病毒,其中野外分佈主要為2、3、4型。

  病毒可接種於雞胚,鼠腦。也可在地鼠腎細胞及二倍體細胞中培養生長。從人與動物分離的病毒是存在於自然界中的野毒株,亦是人或動物發病的病原體,稱為“街病毒(street virus)”,其特點是毒力強,潛伏期長(腦內接種15~30天以上),能在涎腺中繁殖,各種途徑感染後均可使動物發病。街病毒連續在動物腦內傳代(50代以上)後,毒力減低,潛伏期縮短,並固定在3~6天,對人和犬失去致病力,不侵犯唾液,不形成內基體,稱為“固定病毒(fixed virus)”。固定病毒雖有減毒變異,但仍保留其主要抗原性,可用於製備狂犬病減毒活疫苗,供預防接種用。

  狂犬病毒易被紫外線、甲醛、50%~70%乙醇、氯化汞和季胺類化合物如苯扎溴銨等滅活。其懸液經56℃ 30~60min或100℃ 2min即失去活力,但不易被苯酚和甲酚皂溶液殺滅。在冰凍乾燥下可保存數年。被感染的組織可保存在50%的甘油內送檢。

  (二)發病機制

  狂犬病病毒對神經組織有強大的親和力,主要通過神經逆行,向心性向中樞傳播,一般不入血。

  狂犬病發病過程可分為下列3個階段:

  1.神經外小量繁殖期 病毒自咬傷部位皮膚或黏膜侵入後,首先在局部傷口的橫紋肌細胞內小量繁殖,通過和神經肌肉接頭的乙酰膽鹼受體結合,侵入附近的末梢神經。從局部傷口至侵入周圍神經不短於72h。

  2.從周圍神經侵入中樞神經期 病毒沿周圍神經的軸索向心性擴散,其速度約5cm/d。在到達背根神經節後,開始大量繁殖,然後侵入脊髓,再波及整個中樞神經系統。主要侵犯腦幹和小腦等部位的神經元。但亦可在擴散過程中終止於某部位,形成特殊的臨床表現。

  3.從中樞神經向各器官擴散期 即病毒自中樞神經系統向周圍神經離心性擴散,侵入各組織與器官,尤以涎腺、舌部味蕾、嗅神經上皮等處病毒最多。由於迷走神經核、吞嚥神經核及舌下神經核的受損,可發生呼吸肌和吞嚥肌痙攣,臨床上患者出現恐水、呼吸困難、吞嚥困難等症狀;交感神經受刺激,使唾液分泌和出汗增多;迷走神經節、交感神經節和心臟神經節受損,可引起患者心血管系統功能紊亂,甚至突然死亡。

狂犬病是由甚麼原因引起的相關文章
(一)發病原因 狂犬病病毒(rabiesvirus)屬於彈狀病毒科(rhabdoviridae),狂犬病毒屬(lyssavirus)。病毒形態似子彈,直徑75~80nm,長175~200nm。內層為核殼,含40nm核心,外層為緻密的包膜,表面有許多絲狀突起,突起物遠端為槌狀。整個病毒表面呈蜂窩狀的六角形結構。病毒的基因組為負鏈單股RNA,分子量為4.6×106。病毒基因組長11932個核苷酸,其
發布於 2024-10-06 10:56
0評論
高血壓病因不明,與發病有關的因素有 1、年齡:發病率有隨年齡增長而增高的趨勢,40歲以上者發病率高。 2、食鹽:攝入食鹽多者,高血壓發病率高,有認為食鹽<2g/日,幾乎不發生高血壓;3-4g/日,高血壓發病率3%,4-15g/日,發病率33.15%,>20g/日發病率30%。 3、體重:肥胖者發病率高。 4、.遺傳:大約半數高血壓患者有家族史。 5、環境與職業:有噪音的工作環境,過度
發布於 2023-01-16 10:25
0評論
遺傳因素 痴呆陽性家族史是ad公認的危險因素,提示遺傳因素在ad的病因中起重要作用。流行病學研究顯示,ad患者的一級親屬有極大的患病危險性,是一般人的4.3倍,呈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及多基因遺傳,具有遺傳異質性。目前已發現至少4種基因突變與ad有關,即:澱粉樣蛋白前體(app)基因,早老素1基因(ps-1),早老素2基因(ps-2)和載脂蛋白(apoe)基因,分別位於21、14、1、19號染色體。前
發布於 2023-01-23 13:03
0評論
感冒是一種上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約有70%-80%由病毒引起。主要有流感病毒(甲、乙、丙)、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埃可病毒、柯薩奇病毒、麻疹病毒、風疹病毒。細菌感染可直接或繼病毒感染之後發生,以溶血性鏈球菌為多見,其次為流感嗜血桿菌、肺炎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偶見革蘭陰性桿菌。 其感染的主要表現為鼻炎、咽喉炎或扁桃腺炎。當有受涼、淋雨、過度疲勞等誘發因素
發布於 2023-01-29 01:40
0評論
不同類型的失眠,其產生原因也有所不同 1、短暫性失眠(小於一週) 大部分的人在經驗到壓力、刺激、興奮、焦慮時;生病時;至高海拔的地方;或者睡眠規律改變時(如時差;輪班的工作等)都會有短暫性失眠障礙。這類失眠一般會隨著事件的消失或時間的拉長而改善,但是短暫性失眠如處理不當部分人會導致慢性失眠。 短暫性失眠主要治療原則為間歇性使用低劑量鎮靜安眠藥或其它可助眠之藥物如抗憂鬱劑和好的睡眠衛生習慣。 2、
發布於 2023-02-03 07:26
0評論
作為結石形成的一般規律,它們具有膽汁成分的析出、沉澱、成核及積聚增長等基本過程。其發病機理包括幾種要素,首先,膽汁中的膽固醇或鈣必須過飽和;其次,溶質必須從溶液中成核並呈固體結晶狀而沉澱;第三,結晶體必須聚集和融合以形成結石,結晶物在遍佈於膽囊壁的粘液,凝膠裡增長和集結,膽囊排空受損害有利於膽結石形成。 膽固醇結石----膽固醇結石形成的基礎為膽汁中膽固醇、膽汁酸以及卵磷脂等成分的比例失調,導致
發布於 2023-02-09 09:00
0評論
(1)子宮頸管狹窄主要是月經外流受阻,引起痛經。 (2)子宮發育不良子宮發育不佳容易合併血液供應異常,造成子宮缺血、缺氧而引起痛經。 (3)子宮位置異常若婦女子宮位置極度後屈或前屈,可影響經血通暢而致痛經。 (4)精神、神經因素部分婦女對疼痛過分敏感。 (5)遺傳因素女兒發生痛經與母親痛經有一定的關係。 (6)內分泌因素月經期腹痛與黃體期孕酮升高有關。 (7)子宮內膜以及月經血中前列腺素(PG)
發布於 2023-02-20 03:52
0評論
(一)發病原因 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疾病,在一家數代中可連續地在同樣部位發生相同式樣的雀斑。日光的暴曬或紫外線照射過多可促發和加重本病。中醫認為腎水不榮於面,浮水滯結,或由邪鬱於血分,外感風邪,風火相結而發病。 (二)發病機制 5~6歲的兒童,在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基因的控制下,紫外線照射等原因導致顏面、頸部、手背等暴露部位的皮膚出現淡褐色或暗褐色針頭至扁豆大小的點狀色素斑。
發布於 2022-11-29 05:42
0評論
1.碘缺乏和高碘致甲狀腺腫:碘缺乏是地方性甲狀腺腫的主要原因,多見於遠離海洋地勢高的內地、山區。青春期、妊娠期、哺乳期、更年期及精神刺激、外傷等因; 2.先天性甲狀腺激素合成缺陷:甲狀腺激素在合成過程中需要多種特殊酶的催化作用才能完成; 3.致甲狀腺腫的物質:有人發現有的食物可能與甲狀腺發生腫大有一定關係。長期大量吃捲心菜可以引起甲狀腺腫大。有人研究發現捲心菜中的有機氰化物,可以影響碘化物的氧化
發布於 2023-04-18 13:00
0評論
方法/步驟 白天工作或學習期間過分緊張疲勞,情緒發生紊亂;建議要調理好心態,不要給自己太多的壓力。建議到牙醫那裡根據其牙齒形狀做一個夜磨牙保護咬合墊兒,晚上睡覺時戴在上頜牙齒上,可以限制口腔的運動,制止磨牙的動作產生,從而保護牙齒的咬合面。 患有寄生蟲病,肚子里長有蛔蟲,引起消化系統功能紊亂;建議作驅蟲治療,將肚子裡的寄生蟲或蛔蟲用藥物殺死,以減少腸道寄生蟲蠕動刺激腸壁。 缺少鈣質使得神經功能紊
發布於 2023-04-19 13:44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