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4-07-08 17:04

  共濟失調不是絕症。

  共濟失調西醫治療方法

  共濟失調目前除一般支持療法外可用針刺治療,體療及肢體功能鍛鍊,也可有各種B族維生素、胞二磷膽鹼肌注、口服卵磷脂等。晚期患者應注意預防各種感染。弓形足可行矯形手術或穿矯形鞋等。 本病發展緩慢,如無嚴重的的心肺併發症,多數不影響壽命。少數患者臥床不起而殘廢。 神經幹細胞(neuralstemcells,NSCs)作為具有自我更新及分化為神經元、星形膠質細胞、少突膠質細胞潛能的神經前體細胞,具有廣泛的臨床應用前景。幹細胞移植分化的神經元補充減少的腦細胞,分泌的多種神經營養因子促進小腦組織中的神經細胞發揮功能,可以從結構及功能上修復、改善神經系統疾病,從而可以改善小腦的控制功能障礙達到治療共濟失調的效果。

  中醫治療方法

  (1)處方:黃芪30克,黨參10克,白朮8克,當歸15克,丹參20克,熟地20克,淮山藥10克,牛膝8克,杜仲10克,威靈仙12克,鹿角膠10克,炙草6克。

  加減:肢萎無力明顯加附子、桂枝;站立無能加補骨脂、巴戟天;肉萎形瘦加黃精、枸杞;肢體顫抖振搖加天麻、鉤藤。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補中益氣湯、振頹湯、附子理中湯、瓊玉膏。

  (2)處方:熟地20克,萸肉8克,龜版20克,鱉甲20克,知母10克,丹皮10克,麥冬10克,白芍12克,枸杞子12克,杜仲10克,桑寄生10克,牛膝10克,牡蠣20克。

  加減:肢萎乾枯加黃精、石斛;肢攣僵直加殭蠶、蜈蚣、伸筋草; 肢顫抖動加天麻、鉤藤、羚羊角;煩躁難眠加酸棗仁、磁石;掌熱顴紅加玄參、石斛;舌強語蹇加白附子、全蠍;骨萎畸形加補骨脂、地鱉蟲;陰陽兩虛,加附子、黃芪、淮山藥。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大補陰丸、虎潛丸、大定風珠、天麻鉤藤飲、滋生清陽湯、滋榮養液膏。

  (3)處方:熟地30克,鹿角膠20克,杜仲12克,肉蓯蓉10克,菟絲子10克,補骨脂10克,龜版20克,鱉甲20克,當歸10克,阿膠8克,牛膝10克,桂枝8克。加減:若病得自幼年加狗脊、淫羊藿、巴戟天;筋攣艱行,加威靈仙、桑枝、雞血藤;肢顫風動,加全蠍、蜈蚣、殭蠶;神疲力乏,加黃芪、附子;骨痿畸形,加骨碎補、牛脊髓;筋枯肉萎,加白芍、枸杞、黃精;舌強語蹇,加白附子、全蠍;神志呆愚,加益智仁、首烏、靈芝,或加菖蒲、鬱金。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常用成方:金剛丸、鹿角膠丸、振頹丸、益髓湯。

共濟失調是絕症嗎相關文章
脊髓的前角細胞接受大腦皮質,大腦皮質下底核、小腦、前庭迷路系統,深感覺等上行下行傳導束的調節與控制,使人體保持一定的姿勢來恰當地完成隨意運動,保持平衡,若上述部位發生病變,導致協調作用障礙,稱為共濟失調。 共濟失調主要反映小腦半球及其與對側額葉皮質間聯繫的損害,但在其他部位的病變中也可能產生,如急性迷路水腫產生前庭性共濟失調,同時伴發眩暈。 深感覺障礙則產生感覺性的共濟失調。累及四肢、軀幹及咽喉
發布於 2023-11-17 08:18
0評論
概述 共濟失調這種疾病屬於一種運動方面的障礙疾病。也就是說,人們在運動的時候出現不協調的情況。這種疾病會嚴重影響到人的心裡變化,甚至是身體上的變化。特別容易讓人的肢體發生一些障礙症狀。嚴重情況下會引起語言方面也出現障礙。所以說這種共濟失調方面的疾病對人的身體危害是非常大的。一旦患上這種疾病,一定要積極的進行治療。今天就為大家分享一下共濟失調怎麼辦。 步驟/方法: 1、 日常生活中,如果換上了
發布於 2022-10-13 02:07
0評論
神經系統的協調和平衡包括: 1、感覺性深感覺向中樞神經系統反映軀體各部位的位置和運動方向。病因有: ①周圍神經或神經根病; ②脊髓亞急性聯合變性、顱底畸形、脊髓病、腫瘤; ③腦幹血管性疾病如梗塞、出血,多發性硬化、腫瘤; ④丘腦頂葉通路或頂葉血管性疾病、腫瘤。 2、前庭性前庭系統向心傳導平衡信息,引起體位、視線調節和空間定位感覺等的平衡反應。病因有: ①迷路炎、前庭神經炎、特發性雙側前庭病; ②
發布於 2024-07-08 17:10
0評論
1、豬腦枸髓湯,配料:豬腦1具、豬脊髓15克、枸杞子10克、調料適量。製法:將豬腦豬髓洗淨,放碗中,納入枸杞子、食鹽、味精、料酒、醬油等,上籠蒸熟服食。 2、雙耳燉豬腦,配料:白木耳、黑木耳各10克、豬腦1具、調料適量。製法:將黑木耳白木耳發開洗淨,豬腦洗淨同置鍋中,加雞清湯適量;文火燉至爛熟後,加入食鹽、味精、料酒、椒粉等調味,再煮一二沸服食。 3、胡桃龍眼雞丁,配料:胡桃仁元肉各10克、雞肉
發布於 2024-07-08 17:17
0評論
(一)少年脊髓型遺傳性共濟失調症 為最常見的一類遺傳性共濟失調,通常呈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早年起病常伴骨骼畸形。臨床表現:青年期發病,緩慢發展,最早症狀步態不穩,步態蹣跚,站立時身體搖晃,醉漢似步態。閉目難立徵陽性。肌張力低,膝踝反射消失。病情逐漸進展雙上肢動作不靈活而笨拙,意向性震顫,出現小腦性構音困難,說話含糊不清。下肢的位置覺和震動覺消失。 (二)遺傳性痙攣性共濟失調 又稱遺傳性小腦性共濟失
發布於 2024-12-03 17:30
0評論
(一)少年脊髓型遺傳性共濟失調症 為最常見的一類遺傳性共濟失調,通常呈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早年起病常伴骨骼畸形。臨床表現:青年期發病,緩慢發展,最早症狀步態不穩,步態蹣跚,站立時身體搖晃,醉漢似步態。閉目難立徵陽性。肌張力低,膝踝反射消失。病情逐漸進展雙上肢動作不靈活而笨拙,意向性震顫,出現小腦性構音困難,說話含糊不清。下肢的位置覺和震動覺消失。 (二)遺傳性痙攣性共濟失調 又稱遺傳性小腦性共濟失
發布於 2024-12-15 19:56
0評論
共濟失調型腦癱多見於腦積水、顱腦外傷、腦炎或小腦腫瘤等疾病後遺症。單純性共濟失調型腦癱很少見。 共濟失調型腦癱佔腦癱總數的5%左右。由於運動感覺及平衡感覺的障礙造成不協調性運動,共濟失調型腦癱的症狀表現為肌肉收縮能力低下,肌肉收縮速度較慢,定向和定距能力低下。而且肌肉收縮也不準確,從而不能正確的動作。共濟失調型腦癱患者行走步基寬,腳的著力點往往放在腳跟上,腰椎也常過度前彎,軀幹與四肢不協調,左右
發布於 2024-12-18 19:04
0評論
甚麼是週期性共濟失調?週期性共濟失調(episodicataxia,EA),目前都稱為發作性共濟失調,具有遺傳異質性。發作性共濟失調是一組具有遺傳異質性的,通常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根據基因定位分為EA1、EA2和EA3型,分述如下: 1.發作性共濟失調型(EA1) 又稱肌顫搐綜合徵型,通常在兒童/少年期(也可嬰兒期)起病,可以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輕。發作大多持續數秒鐘到數分鐘,部分可持續數小時。
發布於 2023-10-20 01:05
0評論
1.初期首發症狀多表現為下肢共濟失調,表現為走路時步履不穩,肢體搖晃。動作反應遲緩及準確性變差。 2.中期說話時發音含糊不清,無法控制音調。眼球轉動不平順,影像容易產生“重疊”。肌肉不協調感加重,無法寫字。有時感到吞嚥困難,進食時容易嗆咳。 3.晚期說話極不清楚,甚至無法語言。肢體乏力,不能站立,需靠輪椅代步。理解能力逐步下降,最後失去意識,昏睡不醒。
發布於 2024-08-18 13:28
0評論
共濟失調型腦癱多見於腦積水、顱腦外傷、腦炎或小腦腫瘤等疾病後遺症。單純性共濟失調型腦癱很少見。 共濟失調型腦癱佔腦癱總數的5%左右。由於運動感覺及平衡感覺的障礙造成不協調性運動,共濟失調型腦癱的症狀表現為肌肉收縮能力低下,肌肉收縮速度較慢,定向和定距能力低下。而且肌肉收縮也不準確,從而不能正確的動作。共濟失調型腦癱患者行走步基寬,腳的著力點往往放在腳跟上,腰椎也常過度前彎,軀幹與四肢不協調,左右
發布於 2024-12-22 14:41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