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頭壞死主要發生在30至50歲的青年和中年人身上。一旦股骨頭塌陷,大多數患者將不可避免地接受關節置換手術。由於人工關節有一定的壽命,年輕患者在其一生中可能要接受兩次甚至更多次的關節翻修。因此,對於這些中青年患者,應採用創傷較小的治療方法來阻止股骨頭病變的發展,防止股骨頭塌陷。保護患者自身的關節,推遲或避免關節置換術是治療股骨頭壞死的現實目標。
多針核心減壓術
2004年首次報道的3毫米小孔的多針核心減壓技術,與傳統的核心減壓技術相比,塌陷率降低了14.3%,而沒有出現傳統核心減壓技術的一系列併發症。多項研究表明,Ficat I和II期髓腔減壓組獲得的成功率為71%-79%,而非手術治療組為35%。其中,股骨頭壞死範圍<25%的病例成功率為100%,壞死範圍在25%-50%的病例成功率為84%。
非血管化植骨
非血管化植骨治療股骨頭壞死的原則:降低股骨頭壞死區的骨內壓力,清除壞死骨,為軟骨下骨提供結構支持,促進軟骨下骨修復和重建。1994年,Rosenwasser(1994)率先使用經顱結節窗充分挖掘股骨頭壞死骨,然後植入自體松質骨。2008年的研究結果顯示,81.8%的Ficat II期和47%的Ficat III期髖關節不需要進一步手術,總的保頭率為68%。通過使用各種生長和分化因子,如骨生長蛋白(BMP)和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FGF),將有效提高非血管化骨移植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