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色發黃是我們常見的表現,有些是我們勞累,熬夜休息不好導致的,而有些就提示我們你的身體出現了問題。黃疸是我們不太陌生的醫學詞語,通常人們會把黃疸和肝炎聯繫起來,怕會受到傳染。其實並不是所有的黃疸都是肝炎引起的。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有關黃疸的問題,不做小“黃”人。
引起黃疸的因素
首先,我們要知道,黃疸是指由於血清中膽紅素水平過高,而沉積於組織中,引起鞏膜、黏膜、皮膚、體液等被染成黃色。其中最常見的就是鞏膜,舌繫帶等部位。
臨床中,我們常用的指標是血清總膽紅素。正常血清總膽紅素濃度一般為1.7~17.1μmol/L。當總膽紅素的濃度高於正常上限的2倍(即>34μmol/L)時,機體即可出現黃疸的表現。但臨床中膽紅素指標在17.1μmol/L~34.2μmol/L時,身體皮膚沒有黃染表現,我們稱為隱性黃疸。
那麼,皮膚黃染一定是身患疾病嗎?答案是否定的,一些非病理原因也會導致皮膚髮黃,這種情況下不需過分緊張。
1、一些人因進食過多的胡蘿蔔、南瓜等,或者服用黃色的藥物,如米帕林等出現了皮膚黃染。這樣的情況下,雖有皮膚有黃染症狀,但眼睛鞏膜不發黃、總膽紅素的指標並不會升高。我們稱為假性黃疸。
2、還有一些.新生兒肝臟酶系統發育還不完善,產生的膽紅素不能及時轉化。在出生時會出現黃疸表現,一般可以自行消退,我們稱為生理性黃疸。
還有一些是由於疾病原因導致的黃疸,按病因分為以下幾類
一般成年人如果出現黃疸,按照發病原因一般分為:溶血性黃疸,肝細胞性黃疸以及膽汁淤積性黃疸。我們來看看這三者的區別:
1、病因及常見疾病
溶血性黃疸――因紅細胞大量破壞或者無效生成增多而產生溶血現象的疾病,均可發生黃疸。
常見於血液系統的疾病:
先天性――如地中海性貧血、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等。
後天性――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新生兒溶血、不同血型輸血後的溶血以及蠶豆病、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等。
肝細胞性黃疸――主要是因為肝細胞廣泛損害引起黃疸。
常見於各種肝病: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中毒性肝炎等;其他還見於鉤體病、敗血症等。
膽汁淤積性黃疸:
肝內膽汁淤積――毛細膽管型病毒性肝炎、藥物性膽汁淤積(如氯丙嗪,甲基睪丸酮等)、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妊娠多發性黃疸等。
肝內阻塞性―― 肝膽管結石、癌腫侵犯形成癌栓、華支睪吸蟲等。
肝外阻塞性――膽總管出現炎症、結石、狹窄、腫瘤、蛔蟲等。
2、三種黃疸特徵性表現:
3、實驗室檢查:
明確出現黃疸的病因,並在此基礎上針對病因,對症治療是黃疸的治療原則。在臨床上,各人的表現各不相同,這些指標只能作為參考,需要結合患者的症狀,體徵以及化驗檢查等進行綜合評價,制定最適合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