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息肉較為常見,但十二指腸息肉相對少見,缺乏典型臨床表現,臨床易誤診誤治,尚未見國內大量病例報告,我院在內鏡檢查****發現十二指腸息肉26例,對部分息肉行高頻電凝治療,療效滿意,無併發症,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內鏡檢查發現十二指腸息肉共26例,息肉60枚,男12例,女14例,年齡31~75歲,平均45.7歲。息肉大小:2~5cm。形態:分為扁平或廣基。數量:1枚5例,2枚10例,3枚5例,4~5枚6例。部位:2例位於十二指腸前壁。1例位於十二指腸降部,其餘息肉均位於球移行部的頂部及後壁。對部分息肉取活檢1~2塊。所治息肉均一次性治癒,療效滿意,無併發症。
2 討論隨著消化內鏡的普及,胃腸道息肉檢出率增高,但十二指腸息肉臨床上檢出率仍低於胃息肉,結腸息肉〔1,2〕。其原因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1)缺乏特異臨床表現,易漏診誤診;(2)部分患者無明顯症狀,只在健康體檢或行某些腹手術時發現;(3)當息肉位於十二指腸第3、4段時,內鏡往往難以發現〔3〕。十二指腸息肉多位於移行部頂部後壁,且以多發常見,前壁及球后少見。檢查時應常規檢查到降部以免漏診。表面光滑,直徑小於5cm的息肉多為炎性息肉。
自從上世紀60年代開創內鏡下高頻電凝電切消化道息肉以來,至今已有微波、激光、射頻、氬離子凝固術等多種方法,但最普及的是內鏡下高頻電凝電切,因其安全,有效,痛苦小,較經濟容易被患者接受,臨床上也得到廣泛運用,我院對26例十二指腸息肉病人行內鏡下高頻電凝灼除,均一次性治癒,無併發症,但對較大息肉疑有惡變者應先取活檢,如有惡變則以外科手術治療為宜。治療時電凝探頭輕輕接觸息肉頂部,避免探頭接觸正常腸壁,以免腸壁損傷,以息肉變平為宜。治療後不需住院及其他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