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溼性關節炎(RA)患者,在進展期有高達50%的髖部病變。腹股溝區的疼痛是髖關節受累的最常見的症狀,常伴有行走和起立困難。髖關節內旋受限,常常保持輕度屈曲和外旋的姿勢,因為這種姿勢給病人帶來舒適感。因此,RA患者髖關節受累後,應特別注意鍛鍊髖關節,以防止長期處於相對較舒適的屈曲和外旋位置而導致關節僵硬。髖關節有六個自由度的運動,即屈伸、內收、內旋和外旋。最重要的功能是屈伸和外展。RA患者的康復鍛鍊應以屈伸、外展和內旋訓練為主。鍛鍊方法如下。①髖關節屈伸練習,每次10-15個,每天3-5組,髖關節屈曲應超過90°以保持功能;②髖關節外展訓練,臥位或站位外擺腿,每次10-15個,每天3-5組一組,防止髂腰肌攣縮;③內旋的生理功能不如前兩者重要,在屈伸和外展訓練到位後,內旋的功能往往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持。
有髖關節病變的RA患者有多種疼痛來源,有髖關節病變的患者腹股溝區疼痛,可沿大腿前內側向膝關節放射。髖關節外側疼痛很少是由於髖關節骨關節炎本身引起的,但往往是由於轉子滑囊炎或來自下腰椎的放射痛。髖關節的滑膜腫脹通常不能直接觸及,但常伴有髂腰肌滑囊炎,引起髂腰肌痙攣和疼痛。因此,髖關節病變患者除進行髖關節的功能訓練外,還應適當鍛鍊腰部肌肉以改善症狀。
關節康復鍛鍊對RA患者的重要性可與藥物治療相媲美。絕大多數患者,甚至包括臨床醫生,在整個治療過程中或在某個重要階段都忽視了功能鍛鍊。結果,雖然疾病得到控制,症狀得到緩解,但關節功能卻喪失了。這是一個非常可悲的結果。然而,對病人來說,康復鍛鍊要承受更大的痛苦,應該是有力的和持久的。例如,髖關節病變導致內旋受限,經常保持輕度屈曲和外旋的姿勢,主要是疼痛,由於這種姿勢使病人感到疼痛緩解,長期保持這種姿勢會使關節周圍的肌肉和軟組織發生不可逆的攣縮,從而喪失功能。幾乎所有的關節都是如此,關節囊和周圍的肌肉在屈曲的位置上是放鬆的,緩解了與關節腫脹有關的疼痛,隨著時間的推移,關節囊發生攣縮。解決方法:第一,讓病人明白在某些體位下沒有增加疼痛的危險;第二,瞭解康復的重要性,增加信心;第三,應該有內行醫生的間斷性健康教育和康復指導。
康復提示:發揮偉大領袖毛主席在持久戰和游擊戰中的康復指導思想:1、敵退我進:疾病活動階段,疼痛嚴重時,適當休息,保持關節運動位置即可;2、敵住我擾。病情穩定階段,在疼痛較輕或服用止痛藥的前提下進行康復鍛鍊;3)敵疲我打:病情恢復階段,患者的精神狀態和耐受力增強。此時,患者的精神狀態和耐受力較好,在情緒高漲的情況下進行鍛鍊,可取得明顯效果;④敵退我追:疾病緩解階段,在鍛鍊關節功能的同時,加強運動強度,增加肌力鍛鍊,肌力可維持關節的穩定,延緩關節破壞。⑤論持久戰思想:鍛鍊次數少,持之以恆是根本;⑥人民戰爭思想:多與醫生溝通,瞭解病情變化。多與患者溝通,互相借鑑經驗。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們要做的,就是要讓自己的身體健康起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們要讓自己的身體健康起來。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