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汗是中醫的一個病證名,是以入睡後汗出異常,醒後汗洩即止為特徵的一種病徵。“盜”有偷盜的意思,古代醫家用盜賊每天在夜裡鬼祟活動,來形容該病證具有每當人們入睡、或剛一閉眼而將入睡之時,汗液象盜賊一樣偷偷的洩出來。
中醫對盜汗很早就有比較深刻的認識,在春秋戰國時期成書的《黃帝內經》中稱為“寢汗”。“寢”是指睡覺,有個成語叫“廢寢忘食”,是說顧不得睡覺並忘了吃飯。很顯然“寢汗”就是在睡覺的時候出汗。到了漢代,醫聖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一書中,形象地用“盜汗”來命名人們在睡夢中出汗這種病症。自此以後,歷代醫家均沿用此名,中醫認為盜汗多為腎陰虛所致。
臨床表現
盜汗的病人,有的一入睡即盜汗出,有的入睡至半夜後盜汗出,有的剛閉上眼睛一會兒即盜汗出。出的汗量,相差很大。
病因病機
1、腎陰虛:虛則陽盛,虛熱內生,陰氣空虛,睡則衛氣乘虛陷入陰中,表無護衛,肌表不密,榮中之火獨旺於外,蒸熱,迫津外洩則汗。醒則氣固於表,玄府密閉而汗止。
2、結核病。
輕重分型
根據盜汗病人的臨床表現,可分為輕型、中型和重型三種。
輕型盜汗
輕型盜汗的病人,多數在入睡已深,或在清晨5時許或在醒覺前1~2小時時汗液易出,汗出量較少,僅在醒後覺得全身或身體某些部位稍有汗溼,醒後則無汗液再度洩出。一般不伴有不舒適的感覺。
中型盜汗
中型盜汗的病人,多數入睡後不久汗液即可洩出,甚則可使睡裝溼透,醒後汗即止,揩拭身上的汗液後,再入睡即不再出汗。這種類型的盜汗,病人常有烘熱感,熱作汗出,醒覺後有時出現口乾咽燥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