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尿路感染的發病原因
尿路感染95%以上是由單一細菌引起的,其中90%的門診病人和50%左右的住院病人,其病原菌是大腸埃希桿菌,此菌血清分型可達140多種,致尿感型大腸埃希桿菌與病人糞便中分離出來的大腸埃希桿菌屬同一種菌型,多見於無症狀菌尿或無併發症的尿感;變形桿菌,產氣桿菌,克雷白肺炎桿菌,銅綠假單胞菌,糞鏈球菌等見於再感染,留置導尿管,有併發症之尿感者;白色念珠菌,新型隱球菌感染多見於糖尿病及使用糖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藥的病人及腎移植後;金黃色葡萄球菌多見於皮膚創傷及吸毒者引起的菌血症和敗血症;病毒,支原體感染雖屬少見,近年來有逐漸增多趨向,多種細菌感染見於留置導尿管,神經源性膀胱,結石,先天性畸形和陰道,腸道,尿道瘻等。
(二)尿路感染的發病機制
尿路感染是由致病菌入侵所致,其發病機制與病原菌感染有關,病原菌入侵感染的途徑和方式大致分以下幾種。
1、上行性感染
大約95%的尿路感染,其病原菌是由尿道經膀胱,輸尿管而上行到腎臟的,正常情況下,尿道口上端1~2cm處有少量細菌存在,只有當機體抵抗力降低或尿道黏膜損傷時,細菌才能入侵,繁殖,尿液的沖洗,尿液中的IgA,溶菌酶,有機酸,黏膜的完整性,膀胱移行上皮分泌的抗黏附因子(Muein)均能抵制病原菌的入侵,近年來電鏡證實,大腸埃希桿菌表面有許多P菌毛,它們能特異性地識別和結合於尿路上皮細胞表面的相應受體,從而使菌體緊密黏附在尿路上皮細胞上,避免被尿液沖洗掉,大腸埃希桿菌有菌體(O)抗原,鞭毛(H)抗原,莢膜(K)抗原,多糖類的K抗原能抑制吞噬細胞殺菌活性,與其致病力直接有關,變形桿菌無P菌毛和K抗原,不易黏附於膀胱的移行上皮,但能黏附於外生殖器的鱗狀上皮細胞上,留置導尿管,尿路結石,刨傷,腫瘤,前列腺增生肥大,先天性尿路畸形(包括膀胱壁內輸尿管,括約肌發育不全引起的膀胱輸尿管反流),神經元性膀胱等均是上行性感染的危險因素。
2、血行性感染
血行性感染僅佔尿路感染的3%以下,腎的血流量佔心搏出量的20%~25%,敗血症,菌血症時,循環血中的細菌容易到達腎皮質,糖尿病,多囊腎,移植腎,尿路梗阻,腎血管狹窄,鎮痛劑或磺胺類藥物的應用等增加了腎組織的易損性,常見的病原菌有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菌,假單胞菌屬和白色念珠菌屬直接感染機會罕見,經淋巴道感染尚未證實。
3、易感因素
(1)尿路梗阻:
各種原因引起的尿路梗阻,如腎及輸尿管結石,尿道狹窄,泌尿道腫瘤,前列腺肥大等均可引起尿液瀦留,使細菌容易繁殖而產生感染,妊娠子宮壓迫輸尿管,腎下垂或腎盂積水等均可使尿液排洩不暢而致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