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息肉在消化科比較常見,它是大腸腔內黏膜長出的隆起物,看起來就是一個個大小不一的肉疙瘩。其中最常見的一種是腺瘤,雖然這是良性病變,但隨著腺瘤增大,癌變率則升高,故腸腺瘤被認為是“癌前病變”。
有研究認為,大約70%的結直腸癌起源於腺瘤。大多數大腸息肉起病隱匿,可以沒有任何症狀,少數患者會表現為大便習慣改變,大便帶血和黏液,稀便,次數增多,還可有不同程度的腹部不適,或出現消瘦、貧血等全身症狀。一般情況下,較難發現息肉,常常是因為患者的腸道功能不良、排便習慣改變甚至是便血來就診,經腸鏡檢查才發現。專家提醒,凡出現原因未明的便血或消化道症狀者,應注意做腸鏡檢查,以提高大腸息肉的發現率。
發現息肉並及時在腸鏡下予以切除,是大腸癌的重要預防方法之一。腸息肉大部分是腸黏膜的一個新生物,在未作病理檢查這個“金標準”之前,一切診斷只是猜測,不切除它,留在體內畢竟是一個“定時炸彈”。如果是腺瘤等癌前病變,隨著息肉的增大,數目的增加,癌變機會也迅速增大,直徑超過2cm的腺瘤近半數會惡變成癌。即使是炎症性息肉,對身體的危害性雖然小些,但隨著息肉的增大,也可能帶來一系列臨床症狀,如長期便血、腹瀉、腸套疊甚至腸梗阻等。因此,發現腸息肉應將其切除。
專家建議,40歲以上者,即使沒有不適表現,也應做腸鏡檢查。以下三種人屬於高危人群,更應高度重視篩查息肉及大腸癌。(1)一級親屬有大腸癌史或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史;(2)本人有癌症史或腸息肉史;(3)同時具有以下兩項者:慢性便秘、慢性腹瀉、黏性血便、慢性闌尾炎史等。
切除息肉不需開刀。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現在,大部分大腸息肉的切除已不需要開刀。近年來,隨著內鏡技術飛速發展,內鏡下息肉切除術已是很成熟的一種治療方法。其適應症有(1)各種大小的有蒂息肉和腺瘤;(2)直徑小於2cm無蒂息肉和腺瘤;(3)多發性腺瘤和息肉,分佈分散,數目較少。可以說,內鏡下腸息肉切除已成為腸息肉治療的常規方法,除了極少部分直徑過大、內鏡下形態明顯惡變或數目過多者外,一般均可在內鏡下將腸息肉完整切除。對比開刀,內鏡下進行息肉切除具有明顯優勢。病人恢復快且費用低。內鏡下進行息肉切除對身體損傷小、痛苦少,因此該方法現已廣泛普及。
術前準備十分重要。大腸鏡檢查前一天,專家建議吃一些無顏色、少渣或者流質的食物,如魚、蛋、牛奶、豆製品、粥、麵條、麵包、香蕉、冬瓜、馬鈴薯等。按照醫生的要求服用清腸劑,大腸鏡檢查前需要進行充分的腸道清潔,以減少檢查的難度及確保檢查的準確性。目前常用的安全性較好的腸道清潔方法是口服聚乙二醇電解質液,同時喝足夠多的水以清潔腸道,腸道清潔以水樣便為標準。對於腸道清潔不滿意者,還可結合大腸水療達到更好的腸道清潔效果,滿足腸鏡檢查的需要。平素便秘的病人,檢查前一天晚上服用輕瀉劑,如蓖麻油、番瀉葉,同時多飲水。檢查當日要在醫生或護士的指導下進行腸道清潔準備工作,檢查前半小時,安靜休息。檢查前認真聽取醫生介紹檢查的過程,解除思想顧慮。檢查前病人應洗澡換上清潔的衣褲。檢查時,病人先取左側臥位,腹部放鬆,並屈膝。然後,聽從醫生指揮,按要求轉動更換體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