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4-10-19 00:12

  一、點刺拔罐法治療慢性蕁麻疹

  點刺拔罐法:選大椎穴、肺俞穴, 點刺放血、拔罐, 每日1 次, 每次留罐15m in。在留罐時,即可見風團開始逐漸較前變小, 拔罐後可感覺刺癢明顯減輕。7d 為1 療程,1 至3 療程觀察療效,

  二、半刺背俞穴加電針體穴配合耳壓治療慢性蕁麻疹

  治療方法 (1)半刺: 讓患者伏臥, 暴露背部, 選取一支0. 5 寸28 號毫針,常規對醫生手指、針具、背部膀胱經所在兩線消毒,以右手拇指,食指挾持針柄,中指扶針體,使針尖露出中指尖0. 1 寸左右,施術部位自大椎穴旁開1. 5 寸和3 寸處開始,從上而下至大腸俞穴止,每隔1 寸(同量寸) 快速淺刺1 點(即半刺) ,先刺右側、再刺左側,隔日1次,5 次為1 療程。 (2)電針: 取雙側曲池、風池、血海、足三里,常規消毒,進針得氣後,行提插補瀉手法,血海、足三里用補法,曲池、風池用瀉法,左側施補法與右側施瀉法的各一對穴分別連結同一對電極,每天左右補瀉穴對輪流連結電極,選用疏密波,強度以病人耐受為宜,每日治療1 次,每次留針30m in,10 次為1療程。 (3)耳穴按壓: 首先選好體大飽滿的王不留行籽, 然後探查耳中, 蕁麻疹點,下屏尖、肺、腦處敏感點, 常規消毒耳廓部皮膚後,將粘有王不留行籽的膠布貼在敏感點上,用手指按壓膠布,使耳穴部有明顯脹、熱、痛感,每日按壓耳穴3~ 4 次,每次按壓3~ 5m in,5d 後,更換另一側耳穴貼壓,2 次為1 療程。

  三、神闕穴圍刺為主治療慢性蕁麻疹

  治療方法 (1)神闕穴圍刺:患者仰臥位,神闕穴周圍2cm以內皮膚常規消毒,用30號40mm毫針於為神闕穴外周皮膚上、下、左、右各0.5mm處分別快速刺入皮下,入皮後緩緩進針至“得氣”,行平補平瀉手法,留針20min,其間不行針。每日治療1次,6次為1個療程,休息5天開始第2個療程。

  (2)火罐治療:針刺治療後,病人改為俯臥位,取雙側肺俞、脾俞、腎俞穴或指壓背部膀胱經敏感處,用市售3號玻璃火罐,閃火法拔罐15min,2日1次,3次1個療程。如皮疹癢甚、色紅者,加用大椎穴刺血拔罐,放血1~2ml,3日1次,2次1個療程。休息5天開始第2個療程。治療5個療程,並隨訪1年後評定療效。

  四、針灸扣刺拔罐治療慢性蕁麻疹

  治療方法 (1)治療組針灸治療: 取風池、合谷、曲池、足三里、尺澤、三陰交穴, 常規消毒,30 號1.5~ 3 寸毫針進針得氣後,施平補平瀉手法,留針30m in。留針時用清艾條施溫和灸,以患者局部皮膚感到溫熱而無灼痛為宜,每穴灸5~ 7m in,灸至皮膚紅暈為度。

  (2)扣刺拔罐治療: 肺俞、大椎、風市、血海, 用梅花針輕輕釦刺上穴,以局部皮膚潮紅,隱隱滲血為宜,選合適玻璃火罐用閃火法坐罐於扣刺後的穴位上,留罐15m in。

  以上兩種療法隔天交替使用,8 次為1 個療程,療程間休息2d。

  五、自血療法治療慢性蕁麻疹

  具體方法:利用5ml注射器,待肱靜脈處局部常規消毒以後抽取靜脈血3-5ml,不做任何處理立即注射到下列五組穴位中任意一組:(1)大椎,雙側肺俞,雙側脾俞;(2)雙側胃俞,雙側腎俞;(3)雙側血海,雙側足三里;(4)雙側三陰交,雙側風市;(5)雙側合谷,雙側曲池等。局部得氣以後,緩慢推注,每個穴位1ml左右。隔天針刺注射1組。

  六、耳穴刺絡放血法配合穴位自血療法治療慢性蕁麻疹

  治療方法:(1)耳穴刺絡放血療法:

  取穴:神門、肺,蕁麻疹點,腎上腺,操作方法:病人端坐,首先輕柔耳廊,使其充血,然後用2%碘酊消毒穴位,再用75%酒精脫碘,然後使用三稜針依次點刺上述穴位,每個穴位擠壓出血3~5滴,完畢後用消毒棉球壓迫針孔止血,每天治療1次,每次取單側耳穴進行治療,雙耳交替使用,10次為1個療程。

  (2)穴位自血療法:

  主穴:曲池、血海、膈俞、足三里。配穴:腸胃積熱加天樞,風邪侵襲加大椎,呼吸困難加膻中,噁心、嘔吐加內關,每次治療選用4個穴位、輪換使用。操作:視穴位情況,患者採用側臥位或仰臥位,於患者肘正中靜脈常規消毒,用一次性5ml注射器取靜脈血約5ml,將穴位嚴格消毒後,將針刺入,有針感回抽無血後快速注入穴位,每穴注入靜脈血1ml,出針後用消毒棉籤按壓針孔,每隔2天治療1次,4次為1 個療程。

慢性蕁麻疹的穴位療法相關文章
一、點刺拔罐法治療慢性蕁麻疹 點刺拔罐法:選大椎穴、肺俞穴,點刺放血、拔罐,每日1次,每次留罐15min。在留罐時,即可見風團開始逐漸較前變小,拔罐後可感覺刺癢明顯減輕。7d為1療程,1至3療程觀察療效, 二、半刺背俞穴加電針體穴配合耳壓治療慢性蕁麻疹 治療方法(1)半刺:讓患者伏臥,暴露背部,選取一支0.5寸28號毫針,常規對醫生手指、針具、背部膀胱經所在兩線消毒,以右手拇指,食指挾持針柄,中
發布於 2024-03-20 00:46
0評論
概述 對於咽炎患者來說,最不願意過秋冬季節了,因為溫差較大,非常的容易引起咽炎的,所以咳嗽、咽痛就會嚴重的影響到患者的正常生活。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平時一定要少吃辛辣的食物,不要刺激到咽部。下面我給大家推薦幾種穴位療法,對於治療咽炎效果也是不錯的。 步驟/方法: 1、 穴位貼敷法治療慢性咽炎的有效率達81%。以中醫經絡學說為理論依據,是一種在穴位上貼敷藥物,通過皮膚組織對藥物有效成分的吸
發布於 2024-01-15 00:19
0評論
如果懷疑自己得的是慢性蕁麻疹,需要先請大夫為自己進行診斷,避免未診斷就治療的現象。蕁麻疹患者在做血常規檢查時可見嗜酸性粒細胞增高,若有嚴重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時,白細胞總數增高或細胞計數正常而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增多,或同時有中性顆粒。慢性蕁麻疹患者的血檢也有同樣的情況。慢性蕁麻疹發病約佔蕁麻疹的2/3。風團反覆發生,時多時少,常經年累月不愈,可達2個月以上。在經過中時輕時重,如晨起或臨睡前加重,有的
發布於 2024-08-25 10:59
0評論
一、按摩腹部1.摩腹仰臥於床上,用右手或雙手疊加按於腹部,按順時針做環形而有節律的撫摸,力量適度,動作流暢。約3~5分鐘。 2.按揉天樞穴仰臥於床上,用中指指腹放在同側的天樞穴上,中指適當用力,順時針按揉1分鐘。 3.掌揉中脘穴仰臥於床上,左手的掌心緊貼於中脘穴上,將右手掌心重疊在左手背上,適當用力揉按1分鐘。 4.推肋部仰臥於床上,兩手掌放在體側,然後用掌根從上向下推兩側肋部,反覆做1分鐘。
發布於 2023-03-10 19:32
0評論
揉內關:內關穴位於手腕正中,距離腕橫紋約三橫指(三個手指併攏的寬度)處,在兩筋之間取穴。用拇指揉按,定位轉圈36次,兩手交替進行,疼痛發作時可增至200次。 點按足三里:足三里穴位於膝蓋邊際下三寸(相當於四個手指併攏的寬度),在脛骨和腓骨之間。以兩手拇指端部點按足三里穴,平時36次,痛時可揉200次左右,手法可略重。 揉按腹部:兩手交叉,男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女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以肚臍為中心揉
發布於 2023-03-27 06:01
0評論
埋線減肥是針灸減肥的延伸和發展。它是用埋線器具將蛋白線植入相應的穴位,通過線體對穴位產生持續有效的刺激作用(線在體內15天左右自然被溶解吸收),來達到減肥的目的,此法15天埋線1次,免除了肥胖患者每天“針”一次的麻煩和痛苦。穴位埋線減肥是在針刺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經絡理論與現代物理醫學相結合、是針刺療法和組織療法的綜合產物。根據患者的個體差異,不同的症狀,不同的肥胖機制,進行合理有效的辨證選穴,
發布於 2023-02-06 16:02
0評論
概述 丘疹性蕁麻疹的中醫學名是蕁麻疹性苔蘚,大多都發生在人體的嬰幼兒階段,在小兒身上屬於一種十分常見的皮膚病。導致人體患上丘疹性蕁麻疹的原因有很多,藥物過敏,食物過敏,細菌性感染,花粉過敏還有遺傳等都容易導致人體患上丘疹性蕁麻疹。患者身上會出現皮疹,皮疹瘙癢難耐,十分堅硬。患者還會產生食慾不振,精神睏倦現象。那麼,丘疹性蕁麻疹該如何用藥呢? 步驟/方法: 1、 治療人體丘疹性蕁麻疹的常規藥物
發布於 2024-07-02 00:59
0評論
一、甚麼是穴位埋線療法穴位埋線療法是傳統中醫針灸學中常用的一種方法,它是融合多種療法(針刺、埋針、組織療法等)、多種效應(刺血、機體組織損傷的後作用、留針、組織效應等)於一體的複合性的治療方法。該法是以線代針,將可被人體吸收的一種蛋白腸線植入相應的穴位,通過線體對穴位產生持續有效的刺激作用(線在體內15天自然被溶解吸收),來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二、穴位埋線的作用1、協調臟腑,平衡陰陽埋線的各種效
發布於 2023-01-05 06:26
0評論
  放血療法是祖國醫學中針刺的一種,在臨床上,根據傳統醫學“氣行則血行,血行風自滅”的理論,採用放血療法治療蕁麻疹,療效明顯。 放血療法一般採用在雙耳輪、雙中指尖、雙足趾尖,經消毒後用三稜針刺之放血,3天1次,5次為1療程。 蕁麻疹俗稱“風疹塊”,是皮膚粘膜的暫時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漿外滲而引起的一種暫時性紅斑和水腫反映。本病多由稟賦不受,又食魚蝦等葷腥動風之物或因飲食失節,胃腸實熱,或平素體虛衛
發布於 2024-04-02 12:02
0評論
蕁麻疹是一種過敏性疾病,但慢性蕁麻疹患者往往找不到過敏原,醫院的各種化驗所確定的過敏原大夫和患者均有疑惑,比如說過敏原檢查說對花生過敏,但不吃花生照樣出蕁麻疹。有的過敏原往往是人類不可避免的,比如說塵土,花粉等。我們認為慢性蕁麻疹的出現和中醫說的衛氣不固有關,何謂衛氣,就是人體最外面的具有防衛作用的正氣,衛氣不固與我們工作的壓力,情緒的不暢,飲食的不良,睡眠的不足等等有關。中醫辨證叫肝鬱脾虛。我
發布於 2022-12-09 00:32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