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價小兒推拿,不可不提五經穴,特別是內科推拿可謂每病必用五經穴。拇指脾,食指肝,中指肝,無名肺,小指腎,此乃共識,無可疑之處。上海海派和湖南劉開運小兒科推拿流派及大部分小兒推拿古籍均“旋推為補,向指根方向直推為清”,山東小兒推拿三大流派及部分小兒推拿古籍認為“上推為補,下推為瀉”。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對於北方人我認為更適用於“上推為補,下推為瀉”;此外,吾接觸1歲內的患兒較多,深感臨床實踐“旋推”指頭困難;結合本人經歷,因而我臨床五經穴一般“上推為補,下推為瀉”,並且常用五行生剋原理配伍。吾亦思之,雖手法補洩瀉有異,但治病之心相同,因此推拿時應凝神靜氣,驅邪應想著邪氣隨著推拿絲絲瀉去,扶正應想著正氣入體運化,以意導氣。
一、脾穴
1、部位:拇指外側緣,赤白肉際處(由指根(掌指關節)到指尖)屬線型穴位。
2、操作方法:補脾:向心性推之(拇指稍曲,由指尖推向指根),用於虛症,如脾虛洩瀉。清脾:離心性推之,用於實症,如傷食、積滯。清補脾:來回推之,為平補平瀉。用於虛中挾實症,如消化不良。
3、作用:健脾調中,培土生金。消食積化痰涎,補血生肌。實熱則瀉之,虛寒則補之。
4、主治:消化不良、積食、脾虛洩瀉、疳積、脫肛、虛喘嗽、慢驚風等症。
二、肝穴
1、部位:食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屬線型穴位。
2、操作方法:
平肝(清肝)――離心性推之。
補肝――向心性推之(少用)。
注:推本穴時宜用瀉法,少用補法,如肝虛應補時,常以腎穴代之,腎為肝之母,補腎即補肝。
3、作用:平肝熄風,解熱鎮驚,開鬱除煩,和氣生血。
4、主治:急慢驚風、感冒、目赤、昏閉、煩躁不安、脾虛洩瀉等。
三、心穴
1、部位:中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屬線型穴位。
2、操作方法:
清心:離心性推之補心:向心性推之(不用)。
本穴在臨床上極少用,若須用時,則以天河水代之。
3、作用:清心火、利小便、鎮驚搐。
4、主治:口舌生瘡、小便赤澀、眥紅、驚搐、弄舌等。
四、肺穴
1、部位:無名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屬線型穴位。
2、操作方法:
清肺:離心性推之(多用)補肺:向心性推之。
3、作用:疏風解表、順氣化痰、利咽止咳、補益肺氣。
4、主治:作傷風感冒、咳嗽痰喘(肺炎、急慢性氣管炎、百日咳等)、麻疹不透。
凡肺經實熱者宜清,虛寒者宜補。
五、腎穴
1、部位:小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屬線型穴位。
2、操作方法:
補腎:向心性推之。清腎:離心性推之。
古書記載的清補法,與此相反。
3、作用:補腎益腦、益氣養神、溫下元、止虛火。
4、主治:先天不足、遺尿、小便短赤、五更洩瀉、咳喘、腎虧骨軟等。
六、胃穴
1、部位:由腕橫紋到拇指根部,外側緣,赤白肉際處,屬線型穴位。
2、操作方法:
清胃:離心性推之。(此穴只清不補)
3、作用:清胃熱、止嘔降逆、除煩止血。
4、主治:噁心嘔吐、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痘疹潮熱不退、吐血及鼻衄。
七、大腸穴
1、部位:食指外側緣,赤白肉際處(由指根到指尖),屬線型穴位。
2、操作方法:
清大腸――離心性推之。補大腸――向心性推之。清補大腸――來回推之
3、作用:調整大腸功能,有固腸、澀便、止瀉等作用。
4、主治:赤白痢疾、洩瀉、便秘、脫肛、肛門紅腫等。
八、小腸穴
1、部位:小指外側緣,由指根到指尖,屬線型穴位。
2、操作方法:
清小腸――離心性推之。
3、作用:利尿止瀉、分清降濁、清膀胱之熱。
4、主治:尿閉、小便不利、口瘡、洩瀉而無小便者多用之。
附:利小便穴
九、八卦穴
1、部位:手掌面,掌心的周邊,順著時針的方向,劃一個圓圈是八卦穴。屬面型(也稱環型)穴位。(卦名:乾、坎、艮、震、巽、離、坤、兌)
2、操作方法:
(1)順運八卦―由乾卦起運轉一週到兌卦止,週而復始的推運,稱為順運八卦。
(2)逆運八卦―由艮卦起,以逆時針的方向推運一週,到震卦止,週而復始的推運,稱為逆運八卦。
3、作用:和中利隔、順氣化痰、消宿食、開飽脹、調和五臟、有升清降濁之功。
4、主治:胸悶脹飽、嘔吐、洩瀉、食慾不振、咳嗽痰喘、心煩內熱等。
注意運八卦運至離宮時,要輕輕帶過,或以大指掩蓋於離宮上,忌用與其它七宮相等的力度進行推運,以防動心火。
十、運水入土穴
1、部位:由小指尖起到掌根之中點,屬弧型穴位。
2、操作方法:由小指尖起,沿掌邊推向掌根處,稱運水入土。
3、作用:潤燥通滯。
4、主治:便秘、痢疾、遺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