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區別“風溼”與“類風溼” 關節是我們身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身體的重量要靠關節來承載,而且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如一日,時不時還要負重、運動,因此對關節造成的磨損可想而知。目前全世界關節炎患者有3.55 億,我國關節炎患者估計有1 億以上,且人數還在不斷增加。日常的門診工作中,常常有患者十分焦慮地問:“大夫,我風溼因子高,是不是得風溼了?將來關節是不是會變形啊?”這說明廣大患者把風溼性關節炎和類風溼關節炎混淆了。在這裡,我就教您如何簡單鑑別風溼和類風溼關節炎。
“風溼”傷大關節,“類風溼”傷小關節
風溼性關節炎與類風溼性關節炎兩者有相似之處,又有明顯不同的地方。患者所說的風溼因子,是指抗溶血性鏈球菌O 抗原(即抗鏈O,英文簡稱ASO)。人類如果感染了一種稱為溶血性鏈球菌的細菌,都會出現ASO 陽性,但只有一小部分人會出現與這種細菌感染有關的免疫異常的疾病,這就是風溼性關節炎。
風溼性關節炎發病前,多數患者有咽痛、發熱的症狀,主要表現為大關節遊走性腫痛,一般以膝和踝關節最為常見,其次為肩、肘關節,腕和手的小關節很少見。這種病引起的關節炎較易治療,不會導致關節變形,只是部分患者反覆發作後會引起風溼性心臟病。風溼性關節炎的治療藥物主要是青黴素。
類風溼的提法意在區別於風溼。在19 世紀中葉之前,人們對關節炎的認識很模糊,都稱之為“風溼”。後來逐漸發現類風溼關節炎主要表現為對稱性的多發性小關節炎,也就是說,類風溼關節炎主要影響手足的小關節,而且常常是對稱性多個關節出現腫痛,如果不正規治療,絕大多數的類風溼關節炎會出現關節變形。所以,一旦診斷明確,應當儘早加用如甲氨蝶呤、來氟米特等抗風溼藥物。
走出“類風溼”的常見誤區
不單是在診斷上人們容易把“風溼”和“類風溼”搞混淆,在對疾病的認識上,人們對關節炎,尤其是類風溼性關節炎也有很多誤區。
誤區之一:老年人才會患類風溼關節炎。新認識:不單是老年人,不同年齡的人群包括兒童都會患類風溼關節炎,但主要是30~50歲的女性容易得。
誤區之二:類風溼關節炎是因為在潮溼環境中生活、工作所致。 新認識:類風溼關節炎可發生在各種氣候環境中,主要是與免疫系統異常相關。
誤區之三:關節痛患者類風溼因子陽性就可診斷類風溼關節炎,類風溼因子陰性就可排除類風溼關節炎。新認識:類風溼因子並非類風溼關節炎的特異性診斷指標。除了類風溼關節炎外,其他一些常見的風溼病比如系統性紅斑狼瘡、乾燥綜合徵等也常常出現,另外一些感染性疾病比如感染性心內膜炎、慢性肝炎等也可出現類風溼因子陽性,甚至正常人也有4% 陽性。因此,類風溼因子陽性者不一定就是類風溼關節炎患者。在類風溼關節炎中,類風溼因子陽性率為60% 左右,所以類風溼因子陰性也不能排除類風溼關節炎。是否診斷類風溼關節炎一定要綜合患者的臨床症狀,不能僅憑類風溼因子。
誤區之四:類風溼關節炎無藥可治。 新認識:隨著風溼病學科的飛速發展,目前類風溼關節炎已非不治之症。只要能早期診斷,抓緊時間給予積極正確的綜合治療措施,多數患者可以保持關節不變形,生活工作都不受影響。但如果治療不規範,就有可能發展成嚴重殘疾,給患者身心帶來極大傷害。
誤區之五:類風溼關節炎一定要用激素治療。新認識:目前類風溼關節炎的首選藥物是抗風溼藥,而不是激素。僅有少數患者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才需要酌情考慮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