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接觸傳播:
個體在與乙肝患者或病毒攜帶者進行性接觸或生活密切接觸時可通過男性的精液、女性的陰道分泌物引起感染。性交、同性戀性接觸及未採取防護措施。
醫源性傳播:
由醫療過程中各種未經消毒或消毒不徹底的注射器、針頭等引起感染或拔牙用具及其它創傷性醫療器消毒不嚴格而導致感染。另外,吸毒者因共用汙染的針頭和注射器也可能會導致感染。
母嬰傳播:
患急性乙肝和攜帶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陽性的育齡婦女,通過妊娠和分娩將乙肝病毒傳給新生兒。
血液傳播:
經血液或血製品傳播乙肝病毒。在發達國家獻血後的血液都要檢查肝炎病毒,因此在這些地區通過受血感染肝炎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乙肝的發病機制
乙型肝炎的發病機制很複雜,研究資料不少,但迄今尚未完全闡明,目前認為其肝細胞損傷不是HBV在肝細胞內複製的結果,而是由T細胞毒反應所介導,人感染HBV後,可引起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應答,並激發自身免疫反應及免疫調節功能紊亂,這些免疫反應對乙型肝炎的臨床表現及轉歸有重要意義。
1、急性肝炎
當免疫功能正常感染HBV後,其細胞毒性T細胞(Tc細胞)攻擊受染的肝細胞,由破壞的肝細胞釋放入血的HBV,而被特異性抗體所結合,且干擾素生成較多,而致HBV被清除,病情好轉終歸痊癒。
2、慢性活動性肝炎
見於免疫功能有缺陷和免疫調節紊亂者,感染HBV後,由於Tc細胞功能不正常,或特異抗體封閉部分肝細胞靶抗原而制約T細胞毒反應,致部分肝細胞損害,干擾素產生較少,HBV持續複製,特異抗體形成不足,肝細胞反覆被HBV侵入,形成感染慢性化,此外,肝細胞膜特異脂蛋白(Lsp)因HBV感染而形成自身抗原,刺激B細胞產生抗-Lsp(IgG型),在抑制性T細胞(Ts細胞)活性降低情況下,自身免疫性ADCC效應致肝細胞進行性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