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典型(普通型)登革熱
(1)發熱:通常起病急驟,畏寒或寒戰,高熱,24~36h內體溫升高達39~40℃,多數患者表現為稽留熱或弛張熱,大部分患者經治療5~7天后,體溫逐漸恢復至正常水平,少數患者於發熱3~5天后體溫降至正常,1天后再度上升,稱為雙峰熱或馬鞍熱(saddle fever),發熱時常伴較劇烈頭痛,眼眶痛,肌肉,骨及關節疼痛,極度乏力,可有噁心,嘔吐,腹痛,腹瀉或便秘等胃腸道症狀,患者於發熱期的呼吸,脈搏加快,早期體徵有顏面,頸,胸皮膚潮紅,眼結合膜充血及淺表淋巴結腫大,恢復期常因顯著衰弱而需數週後才能完全恢復正常,兒童病例起病可較緩慢,毒血癥狀較輕,恢復亦常較快。
(2)皮疹:常於病程的第3~6天出現,多為斑丘疹,可呈麻疹樣皮疹,也有猩紅熱樣皮疹,紅斑疹及出血性皮疹(瘀點)等,在同一患者身上可同時出現兩種或多種皮疹,皮疹多先見於軀幹,然後逐漸向四肢,頭面部蔓延,最後分佈於全身皮膚,皮疹多有癢感,大部分不脫屑,持續3~5天后逐漸消退。
(3)出血:出血多發生於病程的第5~8天,25%~50%的典型病例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現象,如皮下出血,牙齦出血,鼻出血等,皮膚,黏膜下出血等,出血範圍的大小與疾病的嚴重程度成正相關關係,皮膚或黏膜下出血範圍的直徑不超過2mm者稱為出血點,直徑為3~5mm者稱為紫癜,直徑為5mm以上者稱為瘀斑,當出血灶的皮膚明顯隆起時稱為血腫,可見於嚴重出血的病例,束臂試驗亦稱毛細血管脆性試驗可用於疑似本病病例檢查,檢查方法是在前臂屈側面肘彎下4cm處畫一直徑為5cm的圓圈,仔細觀察圓圈皮膚有無出血點,如果發現出血點則用墨水筆標出,然後用血壓計的袖帶束於該側上臂,先測定血壓,再使其保持於收縮壓與舒張壓之間維持8min後解除壓力,待皮膚顏色恢復正常(約2min)後,計算圓圈內皮膚出血點的數目,減去原有出血點的數目,若兩者之差大於10則為陽性,登革熱患者的束臂試驗常呈陽性,由於束臂試驗有可能使存在嚴重出血傾向患者的試驗前臂出現瘀斑的可能性,因此,本試驗不宜過多施行。
(4)其他:約1/4病例有輕度肝大,個別病例可有黃疸,但脾大少見。
2.輕型登革熱 症狀和體徵較典型登革熱輕,表現為發熱較低,全身疼痛較輕,皮疹稀少或不出疹,無出血傾向,但淺表淋巴結亦常腫大,病程常短於5天,流行期間輕型病例較多,由於其臨床表現類似流行性感冒與急性上呼吸道炎,症狀較輕,故較易被忽視而漏診。
3.重型登革熱 早期臨床表現類似典型登革熱,但發熱3~5天后病情突然加重,表現為腦膜腦炎,出現劇烈頭痛,嘔吐,譫妄,狂躁,昏迷,抽搐,大量出汗,血壓驟降,頸強直,瞳孔縮小等,此型病情兇險,進展迅速,可於24h內死於中樞性呼吸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