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4-12-26 04:33

  患口蹄疫的動物會出現發熱、跛行和在皮膚與皮膚黏膜天后痊癒,愈後良好。但有時可併發心肌炎。患者對人基本無傳染性,但可把病毒傳染給牲畜,再度引起畜間口蹄疫流行。

  病畜和帶毒畜是主要的傳染源,它們既能通過直接接觸傳染,又能通過間接接觸傳染(例如分泌物、排洩物、畜產品、汙染的空氣、飼料等)傳給易感動物。

  口蹄疫的主要傳播途徑是消化道和呼吸道、損傷的皮膚、黏膜以及完整皮膚(如乳房皮膚)、黏膜(眼結膜)。另外還可通過空氣,也可以通過尿、奶、精液和唾液等途徑傳播。

  我國對口蹄疫的防治,預防主要通過疫苗注射接種,發生口蹄疫的則捕殺。

  FMDV是偶蹄類動物高度傳染性疾病--口蹄疫的病原,由一條單鏈正鏈RNA和包裹於周圍的蛋白質組成,蛋白質決定了病毒的抗原性、免疫性和血清學反應能力;病毒外殼為對稱的20面體。

  FMDV在病畜的水泡皮內和淋巴液中含毒量最高。在發熱期間血液內含毒量最多,奶、尿、口涎、淚和糞便中都含有FMDV。不過,FMDV也有較大的弱點:耐熱性差,所以夏季很少爆發,而病獸的肉只要加熱超過 100℃也可將病毒全部殺死。

  人一旦受到口蹄疫病毒傳染,經過2-18天的潛伏期後突然發病,表現為發燒,口腔乾熱,唇、齒齦、舌邊、頰部、咽部潮紅,出現水皰(手指尖、手掌、腳趾),但可把病毒傳染給牲畜動物,再度引起畜間口蹄疫流行。

  口蹄疫傳播途徑防不勝防,人受到口蹄疫的感染,身體會發生異常,高燒不退等等,這時應該及時去醫院進行就醫,有必要的情況下還會進行隔離,因此為了個人和家人的身體健康,我們在日常就做好各方面的防範,多喝水多開窗,預防病毒感染。

口蹄疫傳播途徑有哪些相關文章
口蹄疫也可以被稱為“頭號殺手”。口蹄疫是一種以病毒為載體的疾病,主要受感對象為豬、牛等大型偶蹄獸類,老鼠和家兔也是高發種群,潛伏期有幾天至半個月不等,接觸、空氣、食物等均可導致疾病傳播,如遇大風或獸群的大批運輸則傳染更快。口蹄疫發病後一般不致死,但會導致病獸口、蹄部出現大量水泡、高燒不退,使實際產量銳減。另外,個別口蹄疫病毒的變種亦可傳染給人。因此,每次爆發後只能屠宰和集體焚燬以絕後患。由於口蹄
發布於 2023-12-23 11:07
0評論
常規防治方法 (1)預防病畜疑似口蹄疫時,應立即報告獸醫機關,病畜就地封鎖,所用器具及汙染地面用2%苛性鈉消毒。確認後,立即進行嚴格封鎖、隔離、消毒及防治等一系列工作。發病畜群撲殺後要無害化處理,工作人員外出要全面消毒,病畜吃剩的草料或飲水,要燒燬或深埋,畜舍及附近,用2%苛性鈉、二氯異氰豚酸鈉(含有效氯≥20%)、1%~2%福爾馬林噴灑消毒,以免散毒。接種。對疫區周圍牛羊,選用與當地流行的口蹄
發布於 2024-12-26 04:13
0評論
口蹄疫傳播途徑多、速度快,曾多次在世界範圍內暴發流行,造成巨大政治、經濟損失。鑑於此,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將其列為A類傳染病之首。目前,有三分之二的OIE成員國流行FMD,時刻威脅著無FMD國家和地區的家畜安全和畜產品貿易。口蹄疫病毒屬於微核糖核酸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屬。其最大顆粒直徑為23納米,最小顆粒直徑為7—8納米。目前已知口蹄疫病毒在全世界有七個主型cA、O、C、南非1、南非2、南非3
發布於 2023-12-23 10:53
0評論
撲殺病畜及染毒動物撲殺動物的目的是消除傳染源,病毒是最主要的傳染源,其次是隱性感染動物和牛、羊等持續性感染帶毒動物。疫情發生後,可根據具體情況決定撲殺動物的範圍,撲殺措施由寬到嚴的次序可為病畜→病畜的同群畜→疫區所有易感動物。 免疫接種目的是保護易感動物,提高易感動物的免疫水平,降低口蹄疫流行的嚴重程度和流行範圍。現行油佐劑滅活疫苗的注射密度達80%以上時,能有效遏制口蹄疫流行。疫苗接種可分為常
發布於 2023-12-23 10:47
0評論
人口蹄疫的特徵是突然發熱,口,咽,掌等部位出現大而清亮的水皰,沒有有效的治療辦法,這些症狀經2-3周後可自然恢復,不留疤痕.因此,對人體健康的危害不大. 建議:最初體溫升高,精神沉鬱,食慾減退或廢絕,反芻緩慢或停止,不喜飲水,閉口呆立,開口時.大量流涎.病畜口腔粘膜,齒齦,唇部,舌部及趾間等發生水泡或糜爛.起初水泡只有婉豆到蠶豆大,繼而融合增大或連成片狀,1~2天破潰後,形成紅色爛斑.很多病例在
發布於 2023-12-23 11:00
0評論
1、潛伏期人的潛伏期為2~6天,人體發病過程和易感動物十分相似,表現為體溫升高,口腔發熱、口乾、口腔黏膜潮紅,出現水皰。手足部位的皮膚亦出現水皰。 2、前驅期病狀不明顯,常表現為全身不適、疲乏、伴有口腔、舌咽局部充血和頸淋巴結腫大。常為輕微頭痛、不適及發熱。 3、發疹期病毒侵入處出現原發皰疹,體溫可達39℃伴頭痛、噁心、嘔吐、腹瀉,少數可至低血壓、心肌炎等。在指端皮褶和指掌面有蜇刺感和燒灼感,發
發布於 2023-12-23 11:13
0評論
該病潛伏期1-7天,平均2-4天病牛精神沉鬱,閉口,流涎,開口時有吸吮聲,體溫可升高到40一41℃。發病1-2天后,病牛齒齦、舌面、唇內面可見到蠶豆到核桃大的水皰,涎液增多並呈白色泡沫狀掛於嘴邊。採食及反芻停止。水皰約經一晝夜破裂,形成潰瘍,這時體溫會逐漸降至正常。在口腔發生水皰的同時或稍後,趾間及蹄冠的柔軟皮膚上也發生水皰,也會很快破潰,然後逐漸癒合。有時在乳頭皮膚上也可見到水皰。本病一般呈良
發布於 2024-12-26 04:20
0評論
因為手足口病和口蹄疫的發病症狀比較相似,所以大家有的時候會分不清楚到底屬於哪種病,就不能夠對症下藥以耽誤了病情,下面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手足口病和口蹄疫的區別,希望能夠幫助大家分清,好對症下藥。 口蹄疫與手足口病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傳染,口蹄疫的病原體為口蹄疫病毒,屬人畜共患病原體。而手足口病是由數種腸道病毒感染所致,各地流行中常見病原是柯薩奇病毒A組16型(即CoxAl6)等。 口蹄疫病毒只引起偶
發布於 2023-09-27 16:38
0評論
口蹄疫與手足口病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傳染,口蹄疫的病原體為口蹄疫病毒,屬人畜共患病原體。而手足口病是由數種腸道病毒感染所致,各地流行中常見病原是柯薩奇病毒A組16型(即CoxAl6)等。 口蹄疫病毒只引起偶蹄類動物如牛、羊、豬、鹿、駱駝等發生,成為人患口蹄疫的傳染源。只有先出現獸疫,才有可能使人患病,而手足口病的傳染源是患者和腸道攜帶病毒的人,屬於人類疾病。 口蹄疫是通過接觸病畜口腔、蹄冠部的潰瘍爛
發布於 2024-12-26 04:40
0評論
(1)預防病畜疑似口蹄疫時,應立即報告獸醫機關,病畜就地封鎖,所用器具及汙染地面用2%苛性鈉消毒。確認後,立即進行嚴格封鎖、隔離、消毒及防治等一系列工作。發病畜群撲殺後要無害化處理,工作人員外出要全面消毒,病畜吃剩的草料或飲水,要燒燬或深埋,畜舍及附近,用2%苛性鈉、二氯異氰豚酸鈉(含有效氯≥20%)、1%~2%福爾馬林噴灑消毒,以免散毒。接種。對疫區周圍牛羊,選用與當地流行的口蹄疫毒型相同的疫
發布於 2024-12-26 04:26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