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5-01-07 11:26

  2.1 嚴密觀察生命體徵 對血壓的觀察:消化道大出血可導致休克,失血性休克的主要原因是血容量不足,表現為血壓下降和脈壓差縮小;對脈搏的觀察:脈搏的改變是觀察休克的主要標誌,休克早期脈搏加速,休克晚期脈搏細而慢;對體溫的觀察:失血者體溫多低於正常或不升。一般休克糾正後可有低熱或中度熱,一般≤38.5 ℃,持續數日或數週,原因系出血後分解產物吸收,血容量減少,體溫調節中樞失調而引起發熱,若體溫≥38.5 ℃,應考慮出血後誘發感染,如體溫持續不退或退熱後又不升則應考慮再出血。

  2.2 觀察嘔血、便血性質和量 消化道出血>60 ml可出現黑便,呈柏油樣,有腥臭;出血量多,血液在腸道停留時間短,可出現暗紅色或鮮紅色大便,出血部位在幽門以上可出現嘔血,幽門以下則表現為黑便,反覆嘔血或黑便次數多而稀薄,提示有繼續出血。

  2.3 觀察尿量 尿量可反映全身循環狀況及腎血流情況,所以應正確觀察24 h出入量。

  2.4 觀察神志、四肢情況 出血量在5%以下無明顯症狀,出血量在5%以上可出現眩暈、眼花、口渴,出血量在20%以上可出現煩躁不安、表情淡漠、四肢厥冷等休克症狀。

  2.5 觀察有無再出血跡象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病情經常反覆,出血控制後仍應觀察有否再出血,如患者反覆嘔血、黑便,顏色由黯黑變為暗紅,甚至嘔吐物轉為鮮紅色,血壓、脈搏不穩定皆提示再出血。

  3.護理  3.1 及時補充血容量 迅速建立兩條靜脈通道,及時補充血容量,搶救治療開始滴速要快,但也要避免因過多、過快輸液、輸血引起肺水腫或誘發再出血,從而加重病情。

  3.2 加強基礎護理 體位護理:出血期間絕對臥床休息,採取平臥位,頭偏向一側,防止因嘔血引起窒息;飲食護理:嚴重嘔血或明顯出血時,必須禁食,24 h後如不繼續出血,可給少量溫熱流質易消化的飲食,病情穩定後,指導患者要定時定量,少食多餐,避免進食粗糙、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同時要禁菸、酒、濃茶和咖啡;口腔護理:每次嘔血後,及時做好口腔護理,減少口腔中的血腥味,以免再次引起噁心、嘔吐,同時能增加患者舒適感;皮膚護理保持皮膚清潔及床鋪清潔、乾燥,嘔血、便後及時清潔用物。

  3.3 心理護理 心理護理是指在護理全過程中,由護士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積極影響患者的心理狀態,以達到其自身的最佳身心狀態,其必要條件是護士要與患者建立良好的互相信任的治療性人際關係,並  並對存在的心理問題有較深的瞭解和準確的評估[1]。患者對疾病缺乏正確認識的前提下,易產生緊張恐懼的情緒而加重出血,尤其反覆出血者因反覆住院給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感到前途暗淡,消極悲觀,對治療失去信心。因此做好有效的心理護理尤為重要。醫護人員從容的態度、親切的語言、認真的答疑、果斷的決策、沉著、冷靜、熟練的操作,可給患者以安全感,解除患者精神緊張及恐懼心理,有益於良好護患關係的建立和進一步治療的配合。

  3.4 用藥指導 嚴格遵醫囑用藥,熟練掌握所用藥物的藥理作用、注意事項及不良反應,如滴注垂體後葉素止血時速度不宜過快,以免引起腹痛、心律失常和誘發心肌梗死等[2],遵醫囑補鉀、輸血及其他血液製品。

  3.5 三腔二囊管壓迫止血的護理 插管前檢查有無漏氣,插管過程中必須經常觀察患者面色、神志。插管後要保持胃氣囊壓力為50 mmHg~70 mmHg,食管氣囊壓力為35 mmHg~45 mmHg,密切觀察引流液的顏色和量,置管24 h後宜放出氣囊氣體,以免壓迫過久可能導致黏膜壞死,鑑於近年藥物治療和內鏡治療的進步,目前已不推薦氣囊壓迫作為首選止血措施[3]。

  3.6 對症護理 發紺者應吸氧,休克者注意保暖,精神緊張者給予安定,肝病者禁用巴比妥類、吩噻嗪類及嗎啡。

  3.7 健康指導 向家屬宣教一些本病的常識,使之對治療過程有一定的瞭解,取得家屬配合,並協助醫生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教會患者及家屬識別早期出血徵象及應急措施,出現嘔血或黑便時應臥床休息,保持安靜,減少身體活動;幫助掌握有關病證的病因、預防、治療知識以減少再度出血的危險;保持良好的心態和樂觀精神,正確對待疾病,合理安排生活,增強體質,應戒菸戒酒,在醫生指導下用藥,勿自用處方,慎重服用某些藥物。總之,上消化道出血,起病急、來勢兇險、變化快、易造成失血性休克和循環衰竭而危及生命,如能正確診斷,進行有效的止血治療及認真細緻的護理,可使患者轉危為安,提高治癒率,降低病死率,從而達到康復的目的。

上消化道出血的護理相關文章
概述 消化道出血分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其中上消化道出血主要是有食管、胃及十二指腸的潰瘍和黏膜糜爛導致的出血。也分為急性出血和慢性出血,一般急性大量出血多數表現為嘔血,慢性小量出血則以糞便中出現血為表現。 步驟/方法: 1、 在突發性消化道出血時,首先要迅速建立兩條靜脈通道,補充血液,搶救時,開始的滴速要快,但也要避免低俗過快導致數學的不流通、引起水腫等現象, 2、 要讓病人絕對臥
發布於 2022-10-22 01:27
0評論
發生消化道出血,應立即就診,由醫生判斷出血量大小、出血部位及原因,針對不同原因採取相應處理。對於消化性潰瘍引起的出血,在出血間歇期,要做到生活有規律,飲食定時有節,切忌暴飲暴食,忌酒忌菸,不要飲用濃茶和咖啡。注意藥物使用,應儘量少用或不用對胃有刺激性的藥物,如必須使用,應加用保護胃黏膜的藥物。同時定期體檢,以便發現早期病變,及時治療。
發布於 2023-11-07 16:08
0評論
概述 消化道出血可分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可出現頭昏、心慌、噁心、口渴、嘔吐、頭暈等症狀。但是出血量多的患者會出現昏睡,意識模糊,休克等症狀。而下消化道出血是則表現出反覆出血,便血,鮮血(血的顏色根據出血的位置而定)等症狀。但是下消化道出血主要以便血為主,但是痔與肛裂也會出血,所以要注意兩則的區別。 步驟/方法: 1、 但是上消化道出血一般死亡率很高,如果不能即時瞭解病情
發布於 2023-07-07 17:40
0評論
一、飲食的種類及適應症 飲食分為禁食、流質1號、流質2號、流質3號、半流質飲食和普食等6種。 (一)禁食:食道和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嚴重的上消化道出血伴噁心和嘔吐者應禁食1~3天,但應給病人補充足夠的液體及電解質,必要時需輸新鮮血。 (二)流質1號飲食:對少量出血無嘔吐、臨床表現無明顯活動出血者採用流質1號,但仍需給病人補充足夠液體及電解質,貧血者應補充新鮮血,此期約需2~3天。此期飲食可減少
發布於 2025-01-07 11:39
0評論
概述 消化道出血飲食護理注意的又哪些呢,這個很簡單,我來告訴大家吧,消化道,只的是你吃了不該吃的食物導致管道堵塞出血的,在飲食方面,每個人都要注意了,少吃辣椒和垃圾食品,就像剛剛烤了的板栗是不能吃的,火氣很重,不要吃刺激性的食物就不會出血的 步驟/方法: 1、 消化道出血飲食方面有多種可以治療的方法,一是,少吃辣的少吃刺激性的食物,特別是兒童消化不良容易出血,兒童吃東西不會那麼快就能消化的,
發布於 2024-04-15 04:25
0評論
概述 據有效的臨床調查研究發現,肝硬化引起的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是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的相關性疾病有關,造成這個原因的誘因很多主要是粗糙的食物刺激,化學物質的刺激,腹腔內壓力的增高等等。由於引起的原因的不同,所以在治療上的方案也會有很大的區別。所以現在在臨床上的治療方案的確定主要是根據患者的嘔血,便血的量與速度以及患者生命體徵和一些實驗室的檢查來做出綜合的判斷和選擇。 步驟/方法: 1、 對
發布於 2024-04-14 14:09
0評論
概述 患者,男,林先生,今年50歲,最近經常上廁所時發現自己有黑便出現,並且還隨時會有噁心嘔吐,嘔吐物裡發現有血跡,呈鮮紅色,而且經常性的感覺自己在發低燒,測量體溫都在38攝氏度左右。最近一次,林先生在家裡突發暈厥,被家人緊急於送往了醫院進行檢查,醫生診斷為上消化道出血。說到這個病例,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一下健康經驗,如果在家中發現有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我們應該如何搶救。 步驟/方法: 1、 首
發布於 2024-04-15 02:09
0評論
搶救處理在搶救患者時,護士必須保持冷靜,頭腦清醒,動作敏捷、熟練,為挽救患者的生命爭分奪秒。2.1迅速補充血容量:快速建立1~2條靜脈通道,選擇大號針頭,血管宜避開關節,不易滑動,以利快速補液輸血。遵醫囑立即為患者作血型鑑定和交叉配血試驗,做好輸血準備。同時監測中心靜脈壓和尿量,血細胞比容;吸氧以改善組織缺血缺氧,適當用鎮靜劑,以免因患者緊張,引起更大量的出血。 2.2積極止血:根據醫囑應用止血
發布於 2025-01-07 11:53
0評論
(一)發病原因原發性肝癌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是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由於肝癌患者多合併肝硬化,門靜脈高壓、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的發生率較高;另外,對皮質激素及體內激素的滅活能力低下,消化道潰瘍、胃黏膜病變亦較為普遍。1、食管胃底靜脈曲張食管、胃底靜脈曲張是導致肝癌上消化道出血的最主要原因。其發生的主要機制為:大多數肝癌患者都伴有肝硬化,肝硬化可導致門靜脈壓力增高,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當門靜脈或肝靜脈阻塞
發布於 2023-02-09 01:52
0評論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發生在食管、胃、十二指腸、上段空腸以及胰管或膽道的出血。最常見的病因依次是:潰瘍病,肝硬變所致的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賁門撕裂、急性胃粘膜損害和胃癌。 上消化道出血主要表現為嘔血和黑便。出血量多、急,可表現為大量嘔血和黑便,嚴重時可以引起休克,甚至死亡,易被診斷;出血量少、慢,一般不發生嘔血,而表現為黑便或便潛血化驗陽性。此時,由於沒有嘔血而最容易被患者和家屬忽視,如果病程足夠
發布於 2023-02-21 15:50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