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嚴密觀察生命體徵 對血壓的觀察:消化道大出血可導致休克,失血性休克的主要原因是血容量不足,表現為血壓下降和脈壓差縮小;對脈搏的觀察:脈搏的改變是觀察休克的主要標誌,休克早期脈搏加速,休克晚期脈搏細而慢;對體溫的觀察:失血者體溫多低於正常或不升。一般休克糾正後可有低熱或中度熱,一般≤38.5 ℃,持續數日或數週,原因系出血後分解產物吸收,血容量減少,體溫調節中樞失調而引起發熱,若體溫≥38.5 ℃,應考慮出血後誘發感染,如體溫持續不退或退熱後又不升則應考慮再出血。
2.2 觀察嘔血、便血性質和量 消化道出血>60 ml可出現黑便,呈柏油樣,有腥臭;出血量多,血液在腸道停留時間短,可出現暗紅色或鮮紅色大便,出血部位在幽門以上可出現嘔血,幽門以下則表現為黑便,反覆嘔血或黑便次數多而稀薄,提示有繼續出血。
2.3 觀察尿量 尿量可反映全身循環狀況及腎血流情況,所以應正確觀察24 h出入量。
2.4 觀察神志、四肢情況 出血量在5%以下無明顯症狀,出血量在5%以上可出現眩暈、眼花、口渴,出血量在20%以上可出現煩躁不安、表情淡漠、四肢厥冷等休克症狀。
2.5 觀察有無再出血跡象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病情經常反覆,出血控制後仍應觀察有否再出血,如患者反覆嘔血、黑便,顏色由黯黑變為暗紅,甚至嘔吐物轉為鮮紅色,血壓、脈搏不穩定皆提示再出血。
3.護理 3.1 及時補充血容量 迅速建立兩條靜脈通道,及時補充血容量,搶救治療開始滴速要快,但也要避免因過多、過快輸液、輸血引起肺水腫或誘發再出血,從而加重病情。
3.2 加強基礎護理 體位護理:出血期間絕對臥床休息,採取平臥位,頭偏向一側,防止因嘔血引起窒息;飲食護理:嚴重嘔血或明顯出血時,必須禁食,24 h後如不繼續出血,可給少量溫熱流質易消化的飲食,病情穩定後,指導患者要定時定量,少食多餐,避免進食粗糙、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同時要禁菸、酒、濃茶和咖啡;口腔護理:每次嘔血後,及時做好口腔護理,減少口腔中的血腥味,以免再次引起噁心、嘔吐,同時能增加患者舒適感;皮膚護理保持皮膚清潔及床鋪清潔、乾燥,嘔血、便後及時清潔用物。
3.3 心理護理 心理護理是指在護理全過程中,由護士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積極影響患者的心理狀態,以達到其自身的最佳身心狀態,其必要條件是護士要與患者建立良好的互相信任的治療性人際關係,並 並對存在的心理問題有較深的瞭解和準確的評估[1]。患者對疾病缺乏正確認識的前提下,易產生緊張恐懼的情緒而加重出血,尤其反覆出血者因反覆住院給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感到前途暗淡,消極悲觀,對治療失去信心。因此做好有效的心理護理尤為重要。醫護人員從容的態度、親切的語言、認真的答疑、果斷的決策、沉著、冷靜、熟練的操作,可給患者以安全感,解除患者精神緊張及恐懼心理,有益於良好護患關係的建立和進一步治療的配合。
3.4 用藥指導 嚴格遵醫囑用藥,熟練掌握所用藥物的藥理作用、注意事項及不良反應,如滴注垂體後葉素止血時速度不宜過快,以免引起腹痛、心律失常和誘發心肌梗死等[2],遵醫囑補鉀、輸血及其他血液製品。
3.5 三腔二囊管壓迫止血的護理 插管前檢查有無漏氣,插管過程中必須經常觀察患者面色、神志。插管後要保持胃氣囊壓力為50 mmHg~70 mmHg,食管氣囊壓力為35 mmHg~45 mmHg,密切觀察引流液的顏色和量,置管24 h後宜放出氣囊氣體,以免壓迫過久可能導致黏膜壞死,鑑於近年藥物治療和內鏡治療的進步,目前已不推薦氣囊壓迫作為首選止血措施[3]。
3.6 對症護理 發紺者應吸氧,休克者注意保暖,精神緊張者給予安定,肝病者禁用巴比妥類、吩噻嗪類及嗎啡。
3.7 健康指導 向家屬宣教一些本病的常識,使之對治療過程有一定的瞭解,取得家屬配合,並協助醫生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教會患者及家屬識別早期出血徵象及應急措施,出現嘔血或黑便時應臥床休息,保持安靜,減少身體活動;幫助掌握有關病證的病因、預防、治療知識以減少再度出血的危險;保持良好的心態和樂觀精神,正確對待疾病,合理安排生活,增強體質,應戒菸戒酒,在醫生指導下用藥,勿自用處方,慎重服用某些藥物。總之,上消化道出血,起病急、來勢兇險、變化快、易造成失血性休克和循環衰竭而危及生命,如能正確診斷,進行有效的止血治療及認真細緻的護理,可使患者轉危為安,提高治癒率,降低病死率,從而達到康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