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及其併發症
病因:
不同的地區不盡相同,我國以肝炎病毒性肝硬化最為多見,其次為血吸蟲病肝纖維化,酒精性肝硬化患者比例也在逐漸增長。國外以酒精性肝硬化最為常見。肝硬化的種類有很多種,具體分為酒精性肝硬化、肝炎後肝硬化、寄生蟲性肝硬化、中毒性肝硬化、膽汁性肝硬化、循環障礙(淤血)性肝硬化和營養不良性肝硬化七大類。
診斷與鑑別診斷:
一、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血色素、血小板、白細胞降低。
肝功能實驗:代償期輕度異常,失代償期血清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A/G倒置。凝血酶原時間延長,凝血酶原活動下降。轉氨酶、膽紅素升高。總膽固醇及膽固醇脂下降,血氨可升高。氨基酸代謝紊亂,支/芳比例失調。尿素氮、肌酐升高。電解質紊亂:低鈉、低鉀。
病原學檢查:HBV-M或HCV-M或HDV-M陽性。
免疫學檢查:
(1)免疫球蛋白:lgA、lgG、lgM可升高。
(2)自身抗體:抗核坑體、抗線粒體抗體、抗平滑肌抗體、抗肝脂蛋白膜抗體可陽性。
(3)其他免疫學檢查:補體減少、玫瑰花結形成率及淋轉率下降、CD8(Ts)細胞減少,功能下降。
纖維化檢查:PⅢP值上升,脯氨酰羥化酶(PHO)上升,單胺氧化酶(MAO)上升,血清板層素(LM)上升。
腹水檢查:新近出現腹水者、原有腹水迅速增加原因未明者應做腹腔穿刺,抽腹水作常規檢查、腺苷脫氨酶(ADA)測定、細菌培養及細胞學檢查。為提高培養陽性率,腹水培養應在床邊進行,使用血培養瓶,分別作需氧和厭氧菌培養。
二、影像學檢查
X光檢查:食道胃底鋇劑造影,可見食道胃底靜脈出現蟲蝕樣或蚯蚓樣靜脈曲張變化。
B型及彩色多普勒超聲波檢查:肝被膜增厚,肝臟表面不光滑,肝實質回聲增強,粗糙不勻稱,門脈直徑增寬,脾大,腹水。
CT檢查:肝臟各葉比例失常,密度降低,呈結節樣改變,肝門增寬、脾大、腹水。
三、內鏡檢查:可確定有無食管胃底靜脈曲張,陽性率較鋇餐X線檢查為高,尚可瞭解靜脈曲張的程度,並對其出血的風險性進行評估。食管胃底靜脈曲張是診斷門靜脈高壓的最可靠指標。在併發上消化道出血時,急診胃鏡檢查可判明出血部位和病因,並進行止血治療。
四、肝活檢檢查:肝穿刺活檢可確診。
五、腹腔鏡檢查:能直接觀察肝、脾等腹腔臟器及組織,並可在直視下取活檢,對診斷有困難者有價值。
六、門靜脈壓力測定:經頸靜脈插管測定肝靜脈楔入壓與遊離壓,二者之差為肝靜脈壓力梯度(HVPG),反映門靜脈壓力。正常多小於5mmHg,大於10mmHg則為門脈高壓症。
併發症:
肝硬化發展到晚期,可出現多種併發症,包括腹水、原發性腹膜炎、門脈高壓性胃病、食道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肝腎綜合徵、電解質紊亂、肝性腦病等。
肝硬化的治療主要包括:
(1)病因治療;
(2)肝硬化的治療;
(3)併發症的治療;
(4)肝移植。
(1)病因治療: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如條件容許,應給予抗病毒治療、自身免疫性肝硬化活動期可給予激素治療,血管原因導致的肝硬化應給予介入治療等。
(2)肝硬化的治療:支持、補充維生素、保肝、降酶、退黃等治療;如有出血傾向,可口服降低門脈壓力的藥物;脾功能亢進可服用升白細胞和血小板的藥物,如必要時可行脾切除術。
(3)併發症的治療:對於出現自發性腹膜炎、肝腎綜合徵、肝性腦病、食道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等併發症的患者,應及時就醫,根據檢查結果給予治療
(4)肝移植:出現肝硬化併發症的患者,應行肝移植手術評估。內科保守治療無效,預計生存時間小於1年的患者,應考慮肝移植。
預防保健:
肝硬化的治療是一個長期過程,患者應堅持治療,定期隨訪。飲食方面要合理配搭,如飲食以清淡食物為主,渾素也要搭配合理,忌辛辣、油膩、含激素類的食物,在生活中,戒菸、戒酒、保持足夠的休息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