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中旬的一天,一位遠道而來的客人來到移植研究所肝膽科主任李虎成的辦公室,告訴他她的腹部藏有一個 "孩子"。
事情是這樣的。這名患者是一名老年婦女,她反覆出現黑便,不知道是甚麼原因,所以她在當地醫院做了膠囊內鏡檢查,希望能明確病因。她說:"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當地醫生用了各種方法,包括結腸鏡檢查、腹瀉、中藥等,整整100天,但這個 "孩子 "還是沒有動靜。這讓小趙和當地醫生非常擔心,因為膠囊內鏡檢查不僅沒有發現問題,還可能在胃裡長期存在炎症和穿孔。趙大爺說:"我也不知道是甚麼原因,但我覺得很有道理。"
"我也不知道是甚麼原因,但我覺得很有道理。
李虎成主任仔細研究了當地的CT和X光片,認為膠囊內窺鏡位於盆腔的腸道內,距離小腸末端100釐米以內。膠囊內鏡停留在腸道內的原因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小腸被佔而變窄導致膠囊內鏡無法通過;另一種可能是梅克爾憩室,膠囊內鏡進入憩室就像汽車掉進了陷阱,無法再順著正常腸道蠕動,而是停留在腸道內。解決這個問題的唯一方法是確定膠囊內鏡的確切位置,切開小腸,取出膠囊內鏡,如果同時發現腫瘤或梅克爾憩室,可以同時進行小腸部分切除術或梅克爾憩室切除術。
然而,問題是如何確定膠囊內鏡的確切位置。文獻中沒有類似的報告,也沒有經驗可以借鑑。研究小組決定採用微創的三孔腹腔鏡技術,在X光監視下從回盲部向上逆向尋找 "嬰兒"。
李虎成主任帶領黃輝、王瑞環、吳甜甜、張偉、賈寶磊,在麻醉科劉秀珍主任的密切配合下,再次上場。首先,在臍窩下做了一個1.0釐米的切口,放置腹腔鏡。然後在腹腔鏡直視下,在麥氏點放置1.0cm Trocar作為主手術孔,在左下腹反麥氏點放置0.5cm Trocar,全面探查腹腔,未發現明顯異常。他們按照術前計劃,首先找到闌尾和回盲部,以此為標誌,術者和助手密切配合,逆行向上逐步探查腸道,每次2cm,當探查到距回盲部約100cm時,李虎成主任攥著腸鉗的右手感覺到了異常,透過小腸壁他感覺到了膠囊內鏡的存在,就像工兵探測到了地雷。
助手在膠囊內窺鏡的上端和下端使用腸鉗,堵住腸道,防止膠囊內窺鏡再次滑走。在這一過程中,他們發現了一個新的問題:"為甚麼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他們繼續探索,發現了一個 "隧道",即梅克爾憩室,大小約為4釐米×3釐米,有明顯的炎症、水腫和腸繫膜下粘連。這是導致反覆便血和膠囊內窺鏡滯留的根本原因。他們將梅克爾憩室連同10釐米的小腸完整地切除,並進行了端對端吻合術。手術很順利,持續了1小時10分鐘,術後當天他就下地了。患者術後7天出院,無切口和腹腔感染,恢復了正常生活。
肝膽三科在開展新技術、新業務和內部建設方面,一直以敢於挑戰、勇於開拓為特點。他們敢於做別人不敢做的事,敢於做別人不能做的事,正因為有這種勇往直前的進取精神,肝膽三科的內鏡技術不斷完善和創新,使更多的患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