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竇炎是耳鼻喉科的一種常見病,有些患者在保守治療無效的情況下需要接受手術治療。鼻竇炎的圍手術期是指手術前的準備階段,也是手術後的關鍵階段。"圍手術期 "是指手術前的準備階段,也是手術後的關鍵階段。圍手術期是以手術治療為中心的一段時期,包括術前、術中和術後。現在,慢性鼻竇炎的主要手術方法是功能性內窺鏡鼻竇手術(FESS)。圍手術期包括術前期(術前準備)。10-15天;手術中期(住院治療)。8-10天;以及術後(術後隨訪)。3-6個月。
手術前包括抗感染治療,採用常規劑量的口服抗生素,適用於所有患者;抗過敏治療,採用外用鼻腔噴灑激素,如柏克鈉、庫拉索,口服強的松,適用於有過敏因素的患者。上述藥物治療可減輕鼻腔、鼻竇粘膜水腫,減少術中出血,加快術後恢復,提高手術治療效果。
手術中期,即住院治療期,首先需要進行全面檢查,包括CT、血液檢查、心血管和重要器官功能檢查,全面評估每個病人的系統狀態,做好充分準備,降低麻醉和手術的風險。根據患者的病史、體徵和輔助檢查結果確定手術方式,同時對患者的病情、手術目的、方式和可能出現的異常情況及後果進行儘可能詳細和通俗的解釋,使患者有心理準備。住院期間的術後處理包括24小時拔除鼻腔填塞物,收縮鼻腔粘膜,吸痰,清除血痂,手術腔沖洗和藥物灌洗。
手術後期通常是患者容易忽視的一個方面,而重視程度不夠是疾病復發的一個重要因素。大致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手術腔清洗階段,大約持續10-14天。多數患者出院前鼻腔、額隱窩、上頜竇基本清潔,竇腔內可有少量積血,但手術區粘膜恢復期仍會有較多分泌物。手術後上皮形態改變,粘液纖毛清除功能下降,裂隙層減少,纖毛擺動能力下降,分泌物形成的結痂和血塊阻礙纖毛運動,影響粘膜恢復。需要及時清除分泌物和結痂,以保持術腔的清潔。第二階段是粘膜退縮競爭階段,大約需要3-6個月。在這個階段,術腔粘膜可能會形成水泡和顆粒,阻礙了粘膜的正常上皮化過程,會造成局部粘連,阻礙竇腔的引流,導致疾病復發。需要定期檢查,及時清除水泡和顆粒,分離粘連,拓寬中鼻道和各竇口。第三階段是完成上皮化作用。如果前兩個階段能及時跟進,出現問題能及時處理,術腔粘膜就能完全上皮化,最大限度地減少疾病復發。
綜上所述,慢性鼻竇炎的治療是手術治療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希望患者能充分重視圍手術期治療的重要性,積極配合醫生制定的治療方案,儘快治癒疾病,享受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