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父母,首先要了解小兒在不同時期的正常生長髮育規律,經常居家測試孩子的運動能力,並瞭解小兒腦癱有哪些症狀。這樣,當孩子有了問題時就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1、新生兒期
新生兒期是指出生28天以內的嬰兒。小兒腦癱在新生兒期一般沒有明顯表現,不容易被發現。但如果父母注意觀察,有些跡象還是可早期發現的。
正常新生兒能力:
覺醒狀態時能注視物體,並追隨物體移動方向,尤對顏色鮮豔的物體更容易表現出興趣。
對光較敏感,遇到強光刺激會閉眼。聽力很好,如在耳邊輕聲呼喚會把頭轉向發聲方向,有時還會用眼去尋找聲源。
觸覺很靈敏,尤其是眼、口周、手掌、足底等部位,觸之即有反應,會出現眨眼、張口、縮回手足等動作。
雖然運動多屬無意識和不協調,但很愛動,近滿月的新生兒被抱起時,頭可維持極短時間直立位,如把手指或玩具放入手掌心會抓得很緊,不輕易鬆手。
出生後即有與環境互動、與成人互動的能力,會追隨大人說話或微笑,會用哭叫喚起大人的注意。
腦癱新生兒表現:
腦癱患兒上述行為能力明顯缺欠,好像對周圍一切都沒有興趣,反應性很差,動作明顯減少,就連吸吮能力都很差,經常出現嗆奶。
如果請醫生檢查,還會發現覓食反射、握持反射、擁抱反射等一些先天性反射減弱,或根本不出現。
貼心小叮嚀:
父母可經常測試一下寶寶的行為能力,看看他們對周圍的反應能力、運動能力等各方面是否正常,發現異常時及早諮詢醫生。
2、嬰兒期
嬰兒期是指從出生28天到1週歲的孩子。一般到了嬰兒期,隨著小兒生長髮育速度加快,腦癱的許多症狀陸續表現出來。首先,最容易發現的是運動發育落後,同時還會出現一些異常姿勢或動作,有的孩子出現智力發育落後等表現。民間有這樣一個順口溜,叫做“二抬四翻六會坐,七滾八爬週會走”,這是對嬰兒時期運動行為發育規律的粗略概括。
正常嬰兒能力:
1-2個月時,仰臥會用腳踢東西,抱起時試圖把頭維持直立,遞玩具時可無意識的抓握片刻。
3-4個月時,俯臥能較穩抬起頭,會用雙肘支撐上身,頭可隨意轉動,還可翻身,抱著立起時兩腿已能支撐身體。
5-6個月時,仰臥位會常抬起頭和腿,可自如翻身,俯臥時有想爬跡象。能用雙手支撐著坐一會兒,扶立時雙下肢可負重,高興起來就會上下跳動不已,會主動抓取自己想要的東西。
7-8個月時,自己用手支撐胸腹使上身離開床面,可在原地轉動身體,會用雙上肢向前爬。可獨立坐很久,從坐位躺下,還可扶欄杆站立,由站立位坐下。
9-10個月時,可靈活向前、向後爬,能扶床欄杆站立很穩,並能推車行走,用拇指和食指對捏拿東西。
11-12個月時,可獨立站立、行走,會彎腰拾地上東西,能用手捏起硬幣、花生米等小物品,會把手中玩具遞給別人。
腦癱嬰兒表現:
腦癱嬰兒運動發育落後,不能達到上述相應月齡孩子具備的能力。
肌張力及姿勢異常,如大腿外展困難、膝部屈曲不易伸直、豎立抱起時雙腿伸直內收、兩腿交叉呈剪刀狀、上肢肘腕關節屈曲及手經常握拳而拇指內收。
主動運動少,5個月後仍不能主動伸手抓取自己喜歡的東西,或總用一隻手去抓取。* 出現異常反射,即一些原始反射延遲消失,而正常保護性反射減弱或不出現,還可能出現一些病理反射。
貼心小叮嚀:
經常測試一下孩子的行為能力。嬰兒期是小兒生長髮育最迅速、大腦發育最快、代償能力最強的時期。如在這一時期儘早發現異常,進行早期訓練和治療能最大限度挖掘大腦潛力,促進腦組織代償性恢復。
3、幼兒期
幼兒期指1-3週歲的孩子。這一時期的孩子已具備許多行為能力,如有異常很容易被發現。所以,小兒腦癱症狀在幼兒期較為明顯,容易作出診斷。
正常幼兒能力:
1歲時會走路,手指也很靈活,會用拇指和食指對捏拿取小東西,能說簡單單詞。
1歲半時能自己蹲著玩,會扔皮球,會爬臺階,可在地上跳躍,會自己進食和用杯子喝水。
2歲時能用雙腳跳,可以跑得很穩,手的動作也很準確,能完成簡單的動作,能用簡單句子表達自己的願望。
3歲時能跑能跳,會騎小三輪車,會自己吃飯穿衣,會說歌謠會唱歌。
腦癱幼兒表現:
出現肢體運動障礙,不會走路或走路姿勢異常,如腳尖著地、剪刀步態、跛行、不能下蹲等,手的運動不靈活,不能用手取物或者總用一隻手去拿東西;
出現智力落後、語言發育落後或語言障礙,或有視力異常、聽力減退等。
出現認知和行為異常,表現為興奮多動或孤獨脆弱等。
有的腦癱患兒出現手足徐動、共濟失調、肌張力低下及強直、震顫等。
貼心小叮嚀:
幼兒期發現小兒腦癱已不算早期了,父母千萬不要拖延,最要緊的一定抓緊治療和訓練。治療和訓練越早,恢復得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