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討無性細胞垂體瘤的CT和MRI圖像形成的病理基礎。方法 分析26例無細胞垂體瘤的CT和MRI平掃和增強MRI,與術中發現和病理進行對比。對侵犯海綿竇;侵犯骨性顱底並突入翼狀竇;侵犯頸內動脈並有粘連包裹的情況進行重點診斷分析。結果:22例垂體瘤術前診斷明確;海綿竇侵犯和頸內動脈粘連包裹侵犯的診斷,但假陽性率為27.3%和36.4%。CT和MRI圖像顯示出血和壞死、囊性病變、顱底骨質侵犯病變得到診斷,但有5.5%的假陽性率。3例垂體瘤顯示腫瘤細胞的異質性和核分裂。結論:。CT和MRI圖像可以更清楚地診斷垂體瘤的出血和壞死、囊性病變和顱底骨質侵犯病變。可以敏感地顯示海綿竇侵襲和頸內動脈粘連包裹侵襲,可以是假陽性。血供測定不準確,不提示垂體瘤的生物學特性。
垂體瘤是常見的顱內腫瘤,CT和MRI在醫學上的廣泛應用,使垂體瘤診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明顯提高。通過術前CT和MRI檢查確定腫瘤的形態及其與周圍組織的關係對確定手術方式和治療方案非常重要。最常見的垂體瘤是粒細胞性垂體瘤。筆者回顧性地分析了26例經手術和病理證實的粒細胞型垂體瘤,探討其影像學特徵。
一、一般資料
年齡27-71歲20例男性平均年齡47歲;6例女性平均年齡39.7歲。均為手術證實的無性腺垂體瘤。主要症狀為哺乳期閉經綜合徵9例;主要症狀為巨人症或肢端肥大症5例;主要症狀為庫欣綜合徵2例;頭痛10例;視覺障礙16例;性功能下降5例;嘔吐2例;面癱2例;多飲多食4例。
二.方法
(一)CT檢查。26例進行了CT檢查,全部採用GE CT機。12例採用冠狀面+橫斷面掃描,14例僅採用冠狀面掃描。冠狀層厚度為2mm,間隔為2mm,橫斷面掃描層厚度為3mm。24個病例進行了增強掃描。造影劑為80ml,快速靜脈注射壓力後,在20s和40s進行雙相掃描。
(b) MRI檢查:26例採用MRI檢查,均為掃描+增強。選用1.0T超導磁共振儀,用顱內正交線圈進行自旋迴波(SE)序列。預成像掃描是在矢狀面T1WI ( TR/ TE : 500/ 40) 、冠狀面T ( TR/ TE = 500/ 50) 和T2 WI ( TR/ TE = 2000/ 40) 中進行。造影劑為釓噴酸,劑量為0.1mmol/kg。靜脈注射釓後,立即重複矢狀面和冠狀面的T 1 WI掃描。層厚為5毫米(微腺瘤為3.5毫米),矩陣為256×256。
(C)CT和MRI圖像由三位資深的診斷醫師進行診斷分析。分析和記錄了腫瘤的大小、位置、信號強度特徵以及向周圍組織的浸潤性生長模式。診斷分析的重點是有無壞死和囊性變;出血;海綿竇侵犯;顱底骨侵犯:突入翼狀竇;頸內動脈粘連包裹侵犯,以及血供狀況。外科醫生在術中觀察腫瘤的生長程度和與周圍組織的關係。與術後的病理結果進行對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