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養陽”這一命題出自《皇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原文說:“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
這句話包涵兩層意思,一是說人生活在自然界,與天地萬物的生長壯老已,息息相關,即天人相應;二是說人應順應四季陰陽的變化規律來養生。一年四季,寒來暑往,自然界陰陽二氣在不斷運動變化之中,表現為春溫夏熱秋涼冬寒,那麼古人為甚麼要提出“春夏養陽”呢?
我們常常聽說陰虛、陽虛,那麼到底甚麼是陰虛,甚麼是陽虛,下面先做一簡要的介紹:所謂陰虛,是指人體精、血、津液等有形的物質不足,五臟皆有陰虛,其中腎陰為諸陰之本。陰液對人體有濡潤涵養的作用,陰虛則內熱,表現為五心(胸心、兩手心、兩足心) 煩熱、骨蒸潮熱,消瘦盜汗 (夜裡睡醒出汗),面紅上火;陰虛則乾澀,表現為咽乾口燥,目乾澀,舌紅少苔,脈細數無力。
陽虛,是指人體陽氣功能減退或衰弱,熱量不足,陽氣具有溫煦的作用,所以陽虛則外寒;陽氣對人體還有推動的作用,推動血液的正常運行,如果陽氣不足,則血行遲緩而出現血瘀;陽氣對人體血、津液具有固攝作用,陽氣虛對血失於固攝,則會出現崩漏、便血等,對津液失於固攝則會出現大汗淋漓,或時時出汗;或小便次數較多(不同於尿路感染),甚至失禁;
例如人在受到大的驚恐的時候會出現尿失禁,這是因為中醫講“恐則氣下”,氣下則不能正常固攝所致;或口水鼻涕較多;固攝作用還體現在維持臟器處於正常的位置,如脾的陽氣不足,會出現胃下垂、子宮脫垂、脫肛等。陽氣還有氣化的作用,這就更重要了,所有臟腑功能的正常運轉,都是建立在氣化正常的基礎之上。
這裡講的氣化是指氣的運動變化,大家可以理解為臟腑的功能活動,氣化障礙,臟腑的功能活動就不正常,舉例來說,如果膀胱的氣化出現障礙,排尿就會出現異常,老年男性前列腺肥大導致的排尿不暢,中醫認為是膀胱氣化功能障礙。
還有象代謝綜合徵,表現為肥胖、高脂血症、高血糖,這是由於脾、腎的氣化功能障礙,對糖、脂肪等營養物質不能正常轉化所致,治療當從調理脾腎入手。人體陽氣不足,主要為心、脾、腎陽虛,其中腎陽虛衰又稱命火不足,因為腎陽為人體諸陽之本。
陽氣虛的表現
1、畏寒怕冷,四肢不溫
2、完谷不化,消化力差
3、精神不振,睏乏無力
4、動則汗出,容易感冒
5、舌淡而胖,或有齒痕
6、脈象沉細,皮膚溼冷
產生陽虛的原因:多為先天不足或後天失養,包括飲食不當、勞倦或疾病損傷陽氣所致,或過用苦寒藥物。
陽氣對生命的重大意義
陽氣是生命的動力,《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這是說人體的陽氣就像天空中的太陽,我們常說萬物生長靠太陽,沒有太陽萬物就缺乏生命力。
陽化氣,陰成形。無陰則陽無根,無陽則陰無以化,所以陰氣的化生必須依賴陽氣。先天之氣,又稱為元氣,是生命的火種,藏於腎,又稱為命火,命火極為寶貴。火種熄滅則生命終結,所以保護陽氣、減少陽氣損耗,是抗衰老的重要奧秘。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講:“人年五十以上,陽氣日衰,損與日至,心力漸退,忘前失後,興居怠惰,計授皆不稱心。視聽不穩,……萬事零落,心無聊賴,健忘嗔怒,性情變異,飲食無味,寢處不安……”。
故而養生貴在於保養陽氣、強壯陽氣。陽氣強壯固密,營衛調和,就可以防禦外邪之侵襲;脾陽健壯,就可運化精微,營養全身;腎陽充足,能夠推動整個機體氣血的循環運行,滋養五臟,強壯身體,使人之壽命延長。這正是道學中所講的“陽精若壯千年壽”“陽精若在必能生”養生境界。
當然,我們也不能片面理解陽氣的重要性,陰和陽之間不是孤立和靜止不變的,而是相互依存、消長、轉化的關係。陰陽平衡是健康之本。
為甚麼說要“春夏養陽”
春夏養陽體現了中醫因時制宜的養生原則。春夏之時,自然界陽氣升發,宜順時而養,有因勢利導之義,從而使身體陽氣充盛,精力充沛。春夏之時,人們紛紛走出戶外,活動量相對增大,特別是夏季,暑熱逼人,汗液增多,導致陽氣隨汗液宣洩太過,以至於體內陽氣虛衰;或者因為防暑降溫而過度貪涼食冷而使內寒過甚;
所以古代醫學在天人相應觀點的基礎上提出“春夏養陽”的養生原則,如王冰《黃帝內經素問注》“春食涼,夏食寒,以養於陽”,張志聰《素問集註》“春夏之時,陽盛於外而虛於內,故聖人春夏養陽……以從其要,而培養之”,陽為陰之動力,無陽則陰無以生。所以春夏養陽,才能促進秋冬的陰的收藏。由此可見春夏養陽是非常重要的。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春季萬物復甦,生機勃勃,自然萬物陽氣升發,因此人體陽氣也需順應自然,向上向外疏發。春回大地之時,天氣漸暖,空氣溼潤,使人皮膚腠理逐漸舒展,循環系統功能加強,皮膚末梢血液供應增多,汗腺分泌也增多,各器官負荷增加,而大腦中樞血供相對不足,會出現身體睏乏,昏昏欲睡的感覺,俗稱“春困”。
起居方面應該晚睡覺,早起床,起床後到寬廣的庭院中散步,或者是融入大自然中,去踏青登山賞花,且應該散開束髮,寬鬆衣帶,不讓身體受到束縛。特別是老年人因為年事已高,多有一些慢性疾病,因此更應堅持這種養生之法。春季陽氣初生而未盛,陰氣初減而未衰,天氣乍寒乍暖變化很大,所以春季應注意保暖防寒,顧護陽氣,根據天氣的寒暖添減衣物,不可因為冬季過去了就驟減衣物,以至於受到寒涼的突然襲擊,正確的做法是逐漸減少穿著厚重衣物。這也是老百姓常說的“春捂秋凍”中春季宜捂的原因。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花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氣得洩,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人們應該晚睡早起,因為夏天太陽昇得早,早晨空氣清新,氣溫又相對較低,晚睡早起可以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虛的變化,對增強體質有益。
但是晚睡早起不可避免的會使睡眠時間減少,所以在中午暑熱最盛之時適當午睡既可避炎熱,又可消除疲勞、補充體力,以保持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學習當中。
概括而言,春季是陽氣生髮之際,夏季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季節,在自然界陽氣旺盛的時候要順時而為,宜於養陽,也易於養陽;再者,春夏季節,人們活動增加,出汗增多,人體陽氣趨於體表而虛於體內,而人們又有食冷貪涼的習性,陽氣易於消耗,養陽是必須的。